小學講座 「助幼園生有小三水平」 副校談英語教育﹕拼音歌聽幾十次就識
【明報專訊】天水圍金巴崙長老會耀道小學早前派發入學講座傳單,包括一場名為「怎樣裝備幼稚園有小學三年級的英語水平」的講座。本報記者出席講座,見該校副校長袁慧詩不斷強調「聽拼音歌幾十次便會掌握到」、「同一本書看很多次,生字便會入腦」,又稱該校學生一年級已可寫55字的英文文章,三年級可寫達110字。教院語言學者表示「不明白為何要超班」,認為袁的言論是揠苗助長,過度催谷會令小朋友失去學習興趣。
該校校長鍾穎欣以電郵回覆本報,指區內家長表示子女學習英語動機不高,又不懂如何幫助子女,故透過講座分享校本及個人經驗,讓家長鼓勵子女,不要低估其學習能力及潛能。
校長﹕僅供參考 倘惹誤會願致歉
鍾續稱,明白學生的能力不一,故唱歌、閱讀故事書次數及寫作字數純供參考,最重要是在學生愉快學習的前提下,潛移默化其英語語感。當天講者亦鼓勵家長留下交談,解決個別家長的問題,若講座引起個別家長誤會,校方謹此致歉。不過,記者當天所見,發問的家長不多。記者於講座完結後查詢,副校長袁慧詩稱家長只要按照其建議,「唱多少次歌,投放多少,如何溫習,自己(家長)決定,甚至可達大學水平」。
播唱歌聲帶 證幼童「upgrade到自己」
講座上月舉行,袁以三招總結增強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方法。聽和說方面,袁提倡幼童聆聽拼音歌,「聽十次八次,唱多幾十次就識」,她又即場播出一名聲稱2至3歲幼童唱該拼音歌的聲帶,指對方「upgrade到自己」。
香港教育學院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主任張顯達稱,「唱歌不是練習溝通的方法」,因為溝通講求內容有意思及生動,懂得唱全首拼音歌也不代表學到拼音,因為若沒人指導,可能會聽錯或說錯,再者,也不是每個小孩聽完數十次便可唱出,不應對此抱有期望。但他補充,唱歌是富趣味的活動,如輕鬆聽歌及唱歌,可提升幼童說話的流暢度及學生字。
在閱讀方面,袁稱「如K2、K3看很多英文書,可提升英文至什麼程度?一年級、二年級,甚至超過中學」,加上故事書多使用過去式,可提早認識在小三下學期才教的過去式,反問「如果跟足(課程),會否遲了少許?」
「如果跟足課程 會否遲了少許?」
袁又在講座中播出兩名小孩朗讀課外書的聲帶,指他們「都是三四歲,聽了父母講同一本故事書起碼30次,即使不認得字詞,也會懂得唸」,如配以「唱多些歌及大量閱讀,同一本書看好多次,生字入了腦,考試、作文、講故事也難不倒他們了」。
張顯達說,小孩會較喜愛某一兩本書,卻很少願意把一本不太喜愛的書閱讀數十次。在英美等地,推廣幼童閱讀時不會訂立很高的目標,只希望把閱讀變成生活習慣,若為了小孩懂得唸全本故事書而讀數十次,是本末倒置。
稱不操練TSA因「太淺」
至於寫作方面,袁指該校採用的是「縱向學習」,即把所學不斷累加上去,小三作文要包含小一至小三的學習內容,並把不同課堂內容結合,免課程零碎。她即場展示該校不同年級學生的文章,指小一生可輕易寫出50多字、小二85字、小三112字等。袁又指該校「不會操練TSA(全港性系統評估),因英文作文只要求30字,小一也超過,要學就要學深些」。
張顯達則認為,字數不可作為學習成果的標準,「寫得簡單的,寫100字很容易,但寫得複雜的,30字也很難」。他又指該校所提倡的縱向學習概念並不陌生,但較少用作主軸教學,例如要求學生重複以同一種句型寫作,只換掉當中部分生字,教學面會較窄,「如流水帳」。
學者批揠苗助長 損學習興趣
對於提倡「超班」,張顯達反問「有幾多小朋友好有天分」?他認為家長應順從子女的步伐及節奏,小心處理自己的心態,不宜設過高期望,「如果別人做到,但你的子女做不到,又如何?」這可能因為孩子能力未到,如強行要求他做,很容易令子女產生不安感。
本報記者 黃津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