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分佈全省各地 北至魯珀太子市
省府確認的21個歷史地點含括各個方面,有不同大小的唐人街、農場牧場,有香火堂以及陵園、工廠礦場,也有軍事訓練營。地理位置分佈全省各地。
這次省府一共獲得138份提名書,共舉薦77個地點,最後有21個被確認。評審團成員來自傳承計劃顧問委員會(Legacy Initiatives Advisory Council)以及卑詩省加華歷史協會(Chinese Canadian Historical Society of British Columbia)。
21個受確認歷史地點包括:
★華人商店與住宅,警覺灣(Alert Bay):原建築部分仍然保留下來,見證了當年華人曾經深入卑詩省偏遠地區,並且與原住民保持密切關係。
★ 坎伯蘭(Cumberland)煤溪公園唐人街(Coal Creek Park Chinatown):該地點標誌華人與當地煤礦開採業的歷史關係,除了當礦工之外,華人還有涉入當地的蔬菜農場以及豆腐工場。
★坎伯蘭華人陵園(Cumberland Chinese Cemetery):該陵園與當地華人的歷史關係密切,當年只有華人礦工從事地下開採工作,肩負最危險的工種。
★錦祿市華人墳場(Kamloops Chinese Cemetery):該墳場起源於1890年,見證當年鐵路華工對錦祿市與加拿大太平洋鐵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的歷史貢獻與影響。
★菲沙峽谷(Fraser Canyon)淘金熱遺蹟(Gold Rush Landscapes):不少當年華人在此地淘金的遺蹟還沒有被摧毀,甚具代表性。
★利頓香火堂(Lytton Joss House):雖然原本建築已經不存在,但香火堂修建於1881年或之前,是卑詩華人最早的建築物之一。
★新西敏歷史華人墳場(New Westminster Historic Chinese Cemetery):該墳場被新建樓房所掩蓋,位於現在的新西敏中學校舍之下,該陵園見證了華人在新西敏開埠時期曾大量存在。
★新西敏華埠(New Westminster Chinatown):在1860年代初具規模,是早期華人聚居的一個重要地點,是早期華埠的一個典範。
★納爾遜華埠(Nelson Chinatown)╱興中洗衣鋪(Sing Chong Laundry):該地點彰顯早期華人對納爾遜市等小城鎮的貢獻。
★魯珀太子市(Prince Rupert)的阿倫戴爾(Arrandale)、工場灣(Mill Bay)、與納斯港罐頭廠(Nass Harbour Canneries):罐頭廠的工人來自不同族裔,但華人佔有重大比重。
★奎尼爾分流點(Quesnel Forks):奎尼爾分流點與卡里埔(Cariboo)淘金熱的關係密切。在鐵路完成後,曾經有大量華工聚居。
★奎尼爾南興牧場(Nam Sing Ranch音譯):1870年代初期開始由華人擁有並經營,當年華人擁有土地十分罕見。
★奎尼爾附近的阿包(Ah bau音譯)溪、阿包湖、阿包橋:「阿包」是當地一位華人淘金者,在當地留下歷史足[,地方以華人名字命名,在充滿歧視的年代非常罕見。
★奧肯那根湖(Okanagan Lake)的突擊隊灣(Commando Bay):在1944年一批志願入伍華人受訓的地方,他們準備投身敵後,為英軍情報局收集日軍情報。不少受訓者日後成為僑社領袖。
★溫哥華士達孔拿小學(Lord Strathcona School):接近唐人街,曾經是不少華人學子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有不少工薪家庭子女上學,有小聯合國之稱。
★溫哥華馬斯琴保留區(Musqueam Reserve)華人農場:這些華人農場可以一直追溯到19世紀後期,曾經有18個農場,供應溫哥華的蔬菜市場。
★溫哥華華埠:在2010年6月已經被列作加拿大國家歷史地點(National Historic Site of Canada),不僅歷史久遠,而且一直興旺至今。
★維多利亞唐人街:也被列作國家歷史地點,是加拿大歷史最為久遠、仍然存在的華埠。
★達西島(D'Arcy Island):華裔痲瘋病人被隔離的島嶼,位於維多利亞市附近,達西島見證當年醫療界的種族歧視,就是對患者也實施種族隔離以及區別治療。
★維多利亞國家移民大樓(Dominion Immigration Building):從西岸入境加拿大的華人在此受到審問與監禁式檢疫,並繳納人頭稅。
★溫哥華島托德灣(Tod Inlet):該鎮已經消失,當年不少華人在此,與原住民及南亞族群一起,在水泥廠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