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校記陳潔婷早前參加將軍澳東港城「3D打印藝術萬花園」採訪活動,訪問港台兩名藝術家,了解他們的展覽作品及藝術創作的心路歷程,撰寫成報道,以帶出展品與中國傳統文化及藝術的關係。
新春佳節將至,年輕一代對農曆新年這個傳統節日有多少認識?將軍澳東港城舉辦「3D打印藝術萬花園」,邀請港台兩地年輕藝術家,包括本港的AngryAngry及台灣3D立體打印藝術團體Fabraft,表達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及香港回憶的看法。
集觀眾設計的「花」 呈現不同美
台灣藝術團體Fabraft共展出3件作品,包括《仿生衍藝》、《會意》及《未完陶》。《仿生衍藝》由一千多片獨特紋路的花所連成,觀眾更可在先進機械輔助下,設計出獨一無二的花形組件,一同參與創作。Fabraft成員闞凱宇(Kamm)表示,作品旨在集合觀眾設計的「花」,呈現不同人對於「美」的看法及感受。
另一件作品《會意》,Kamm與其他成員利用數碼設計及立體打印技術,將象形文字拼湊成的老虎頭打印出來,並將此組件塑造成婀娜多姿的女性身體,令作品兼具老虎威嚴兇猛的特質及女性形象,呈現中國文字及傳統文化精髓。《未完陶》則是富中國傳統特色的陶瓷茶杯,作品同樣利用立體打印技術及先進科技製作。Kamm計劃將《未完陶》發展成商品,寄望大眾明白藝術與生活息息相關,能融入生活。
藝術家:呈現角度最難 憂作品「穿崩」
面對社會急速發展及全球化的影響,很多具歷史意義的事物都逐漸褪色甚至消失。80後本地藝術家AngryAngry希望透過香港建築地標為主題的作品——如《花城舊事•集體回憶》以觀塘裕民坊為創作藍本——成為向外人介紹歷史的媒介。他認為每個人對於本地事物抱有不同的感情,政府推行的保育政策亦難以照顧所有人的需要。因此,他想藉立體的建築物藝術模型,把以往的回憶呈現大眾眼前,亦希望喚起港人對新年及香港的集體回憶。
AngryAngry表示,製作藝術模型最大的難題是呈現「角度」,因立體藝術品要能讓觀眾從不同角度欣賞,故製作過程中有很多因素需要考慮。如他曾擔心作品組件接合位置的膠水、膠紙痕[會「穿崩」,要努力修補力求完美,「在製作中體現到香港人能屈能伸的精神」。
(文章經編輯刪節)
文、圖:校記 陳潔婷(樂善堂余近卿中學,中五)
文字整理:鄒靖儀
■編輯部評語
未清楚解釋作品意思
報道介紹Fabraft幾項展品的設計意念,惟未有清楚解釋作品意思,如沒有說明《仿生衍藝》如何與觀眾互動或觀眾可怎樣參與創作,亦寫不出《會意》具體造型、想表達的意思等;原文亦沒有詳細介紹另一名藝術家的作品。行文間有用字重複及語意不清之處,宜多花工夫,如原文「他認為將一件作品組合成為另一件作品是一個表達藝術的出路,而且亦建基於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及事前通知」一句稍嫌冗贅。另外,建議可追問受訪者更多創作過程的趣事,如製作立體藝術品的考慮因素及「穿崩位」,令內容更生動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