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環干諾道中黃昏繁忙時段常常塞車,剛展開諮詢的電子道路收費計劃亦包括這路段。理大學者熊永達說電子道路收費是公平和有效解決塞車問題的方法;政府應向社會說清楚收費非為稅收。
◆解決空氣污染問題 措施及爭議(續)
電子道路收費計劃
香港市區部分主要道路的塞車情G不斷惡化,核心商業區中環尤其嚴重。2014年交通諮詢委員會的《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顯示,2003至2013年間,本港領牌車輛的總數由約52萬部增至約68萬部,按年增3.4%。港九新界平日早上繁忙時間平均行車速度呈下降趨勢,同期市區的平均行車速度由2003年每小時25.6公里,減慢至每小時22.7公里,減幅約11%。港島德輔道西和遮打道、九龍漆咸道北和窩打老道,車速在早上或傍晚繁忙時間往往只有約每小時10公里,僅比成人的平均步速(每小時4至5公里)略快。假如現狀及私家車每年的增長率不變,政府估計市區平均行車速度會在10年後減慢約15%,而車輛產生的溫室氣體量則會增加超過20%。
有建議引入「電子道路收費」以控制車流。自1980年代起,香港做過多次相關研究,但因公眾憂慮私隱保障不足、社會無共識而擱置。2015年12月,運輸及房屋局就「中環及其鄰近地區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諮詢公眾3個月,後再做可行性研究。局長張炳良稱,將來中環灣仔繞道開通後,可提供不收費的替代路線。
何謂電子道路收費
電子道路收費即向在指定時間使用劃定路段╱區域的車輛收取費用,以壓抑非必要的交通需求,從而減少車流,紓緩交通擠塞情G和改善空氣質素,並改善區內商業運作及效益,帶來經濟及社會裨益,收費基於「用者自付」原則。
海外經驗及香港諮詢方案
政府制定電子道路收費諮詢文件時,參考了新加坡、英國倫敦及瑞典哥德堡的做法,指出三地推行電子道路收費初期,收費區交通流量減少15%至16%,收費時段的平均車速增加約兩成。
政府就中環及鄰近地區試行電子道路收費諮詢公眾,建議收費區涵蓋干諾道中、德輔道中、夏愨道、皇后大道中等中區主要道路(如圖示)。
˙中區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諮詢部分內容(表)
環保團體回應
綠色力量﹕效倫敦准環保車走快線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原則上同意試行電子道路收費,「可減車輛排放的污染物,估計交通流量減低多少,污染物比例亦相應減低多少」。他表示收費計劃以改善塞車為主要目標,改善空氣污染相對只是附帶成效,但建議政府參考倫敦做法,除了設收費區,同時准許環保車走快線,提供使用環保車誘因。
健康空氣行動﹕需配套措施
健康空氣行動認為電子道路收費若沒有其他措施配合,效用可能隨時間而遞減,建議政府參考倫敦增加收費區巴士數目的做法,讓市民有替代選擇。另可進行巴士路線重組以提升區內巴士服務的效率。該組織向來倡議設立中區行人專用區,同時建議在收費區邊界設轉乘設施,便利私家車主進出,進一步減少車流及所帶來的空氣污染。
倫敦與香港1980年代道路收費經驗
倫敦市中心2003年2月起徵收擠塞附加費(congestion charge),以管理路面交通,並增加財政收入用作改善交通基礎設施和公共交通服務。英國倫敦交通局(TfL)2008年一份報告指出,徵費後路面交通帶來的氮氧化物(NOx)排放減少8%,微細懸浮粒子(PM10)減少7%,二氧化碳減少16%。
在香港,政府1983至1985年進行為期約21個月的電子道路收費試驗計劃,以應對市區的交通擠塞問題,在中環試行。健康空氣行動表示當年計劃成效良好,行車時間減少20%至24%、繁忙時間車速平均提升10%、空氣污染排放減少17%,節省6%至9%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