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自己人!誰是自己人?

[2015.11.17] 發表

香港足球總會派隊參加正式國際賽始於1954年在馬尼拉舉行的第二屆亞運會。那一屆香港隊在分組賽取得一勝一和的成績,列小組第二未能出線淘汰賽。但在同一時間,17名香港甲組球員卻取得金牌而回,他們代表的是當年已經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政權。

港華將奉中華民國正統

在五、六十年代,說中華民國國家隊是A隊,香港代表隊是B隊絕不為過。大部分在香港甲組踢球的一線華將如姚卓然、莫振華和黃志強等,都是中華民國國腳而非港腳。因此,中華民國隊當年能兩奪亞運金牌和兩次默迪卡冠軍,成績遠比香港隊優勝,絕對不難理解。

中華民國國家隊以香港華將為主力(甚至整支球隊都是香港華將組成)其實反映當時的政治格局。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未有放棄「反攻大陸」的目標,自視為代表中國以至是包括香港華人在內的海外華僑的唯一合法政權。而生活在香港的華人大部分都不在香港出生,未有視香港為「家」。再加上二十世紀本就是民族主義當道的世紀,為國家民族出賽,當然比為一個殖民地城市出賽帶來更大的榮譽感。

儘管中華民國隊從未在香港參加正式的國際賽,但不少香港足球迷在國際賽於海外舉行時也是以中華民國隊而非香港隊作為主要支持的對象。因為撐中國人的代表隊才是撐自己人!

除了宏觀政治環境,另一個促成香港華人好手代表中華民國的主因是香港球圈內不少「老細」都是支持或者是同情國民黨的商人。就算是左派背景的愉園六十年代初也不能完全阻止旗下球員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下參賽,可見當時足球圈是親國民黨力量的右派所主導。

居港洋人撐客隊 華人非「自己人」

親中共的左派要「蔣幫」不再起用「港產台灣腳」,就要和足總內的洋人勢力合作。對居港的洋人來說,香港的頂尖華將不為殖民地效力並不合理。有趣的是,如果他們認為香港的華人理應效忠殖民地而不是效忠華人心目中的「祖國」,其實香港認同又未必是洋人社群中最重要的認同所在。

根據昔日的中文報章報道,五、六十年代當歐洲球隊來港作賽時,入場看球的洋人球迷多是支持客軍而非主隊。換言之,對他們來說,香港的華人其實也不是真正的「自己人」。

今天這隊「有層次」的香港代表隊跟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代表隊已完全是兩回事了。在絕大多數的香港市民心中,不論膚色、口音還是政治信念有何不同,當香港隊在國際賽上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撐自己人就是撐香港隊。

《義勇軍進行曲》屢次在港隊的主場比賽前被噓,似乎令一些高官對於表態撐港隊感到太過尷尬。但這種取態實在是愚不可及。縱使有觀眾要藉港隊的比賽來宣示對中央的不滿甚至要否定「中國人」的身分認同,但正如噓《義勇軍進行曲》根本就不是香港球迷的共識一樣,撐香港隊所代表的意義可以是多元的。

香港能夠派隊參加國際運動比賽的權利有《基本法》第149和第151條保障。宣傳《基本法》不是特區政府的要務嗎?香港隊陣中的歸化球員不但來自大陸、非洲和巴西,還有麥基同積施利兩名放棄英籍改拿特區護照的球員,大概也說明了這兩位來自前宗主國的球員以港為家的決心。這不是為宣傳香港的吸引力提供了材料嗎?

噓國歌非球迷共識 撐港隊意義多元

事實上,由政治光譜一端的《文匯報》到政治光譜另一端的《蘋果日報》,在報道9月和今日的中港大戰都是以香港本位的角度出發了。政府高官根本不用懼怕場上香港隊和中國隊的「敵我」矛盾。他們真正要懼怕的,是就算港人能在那90分鐘內團結一致,甚至港隊能取得勝果,眾多的社會矛盾仍會繼續存在。因為,在這個充滿壓迫和矛盾的社會中,縱使大家都撐香港隊,但其實在很多議題上,我們真的不是自己人。

更多體育二
第一階段: 回歸前、港腳代表中華民國(1936-1971年) 香港貴為亞洲足球龍頭,名將輩出,李惠堂在戰前率中國連奪4屆遠東運動...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