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本年初發表的《施政報告》建議以九龍東作試點發展聰明城市,發展局近日回覆本報時表明,會積極研究在地政總署及規劃署的現有數據系統上,制訂空間數據政策及標準。地政總署測繪處接受本報專訪時指出,不少東南亞城市正發展空間數據平台,處方近年亦試行可攜式移動測繪技術,利用如「背包」大小的器材攝取三維(3D)實景的空間數據,冀提升測繪準確度及地圖更新速度。
明報記者 岑詠欣
地圖含藥房古樹等資訊
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早於2007年完成建立空間數據基礎設施的可行性研究,總監辦公室與測繪處在2010年合作,斥資1000萬元推出「地理資訊地圖」,至今集合26個政府部門的地理資訊,包括註冊藥房、電動車充電站、最新泳灘水質等較少在地圖平台出現的資訊,最近新加入各棵古樹名木的位置、品種及特點,並在現有地圖數據庫中,擬於年底推出為視障人士研發的語音地圖(見另稿)。
隨茠韃□ず琣b世界各地愈趨普及,發展局指會積極研究在地政總署和規劃署現有數據系統的基礎上,制訂空間數據政策及標準,包括改良「地理資訊地圖」平台,擴展為「共享空間數據基礎設施」,並會在合適地區推出先導的共享地理資訊平台,推動本港成為聰明城市。局方強調空間數據的整合、分析及應用對可持續規劃、發展及管理愈趨重要。
公開空間資料或涉私隱爭議
現今技術趨勢令地圖不止於平面,測繪處高級土地測量師吳偉德指出,處方近年亦趨向發展三維投影(3D Mapping)技術,收集三維空間數據製作地圖。例如於2012年試行移動測繪技術,在柯士甸道路面上收集空間數據,進行政府內部量度工作。惟要普及仍有不少挑戰,「如何收集全港道路的數據,若要公開資料,更牽涉私隱爭議」。
處方去年花約60萬元,購買兩套可攜式移動測繪技術「背包」。「背包」每3秒拍攝一次,頂端6個鏡頭每次同時拍攝,吳偉德稱曾試用「背包」拍攝樹木,量度其直徑及高度等,「多用於鄉郊,技術上亦能在寮屋、後巷等狹窄地方收集數據」。他指「背包」的量度約有3米誤差,「有人走過,或使用的工作人員步速亦有影響」。
香港仍在起步階段
室內定位亦是長遠發展聰明城市的一部分,測繪處總土地測量師(土地信息中心)梁建華坦言,本港在此方面仍屬起步階段,「目前做到的是一個個『灰色火柴盒』(大廈外形),但內埵釵h少層等構造則未能辨識」。
莫乃光:數據有助制訂其他政策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歡迎政府研究制訂空間數據政策,指空間數據系統屬長遠發展,「目前措施較零碎」。他指空間數據可用作定位等用途,新加坡更藉此重組巴士路線,「不是靠估,而是由客觀數據制訂其他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