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擔保成虐老導火線
華社調查挖出吞財遺棄個案
【明報記者陳志強報道】據一項由社工在本地進行的老人深度訪問研究顯示,華裔社群之內的虐老問題非常普遍,除了包括心理及肉體虐待外,甚至包括財政虐待,長者財產被「侵吞」。負責輔導該調查的社工舉例稱,有來自中國的長者被女兒要求返回中國,過年回來後發覺女兒一家已搬家「失蹤」,兩老頓成「棄老」。社工呼籲老人家學懂維護自己權益,擴大人脈,不要孤立無援。
「務適移民服務會」(M.O.S.A.I.C.)安頓服務的長者服務社工歐瑞蓮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先前她曾經輔導一批香港來的社工學生進行見習。其中一人着手對本地老人家受虐的狀況進行研究,經她介紹,社工學生對8宗個案的老人家進行深入訪談,加上她自己多年工作所積累的經驗,發現虐老問題,在華裔社群中其實非常普遍。
「務適」也引用加拿大政府統計,指出每五個加拿大人當中,就有一個接觸過長者受虐的案例。另有96%的加拿大人認為,虐待老人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仍未為人知曉。
歐瑞蓮分析原因,指出新引入的移民規例,需要兒女或是擔保人承擔老人家到埗後20年的生活費用。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並不是什麼重要的問題,但對於一些子女來說,感到爸爸媽媽突然之間成為一種「負累」。
她又稱,老人家移民之後,人生路不熟,人脈不廣闊,部分人不懂英語,語言上存在障礙,政府及機關信件全部通過子女或親人傳譯,也為虐待構成一些肇因。
她特別舉出一個「棄老」個案:兩位老人家來到加拿大投靠女兒,因為女兒與丈夫未能負擔託兒費,兩老一直在女兒家中照顧孫兒,最初相處還可以。
怎料孫兒升上中學後,女兒突然之間變臉,要求老人家返回中國,當時這對爸爸媽媽還不以為意。
想不到在年底回中國探親,回來後卻發現女兒一家已經搬走,不知所終。
兩位長者在女兒一家「失蹤」後,頓時間失去居所,陷入無助絕境。自己沒有收入,認識的人也不多,四處找地方住,但不少房東都不願意出租給老人家。
他們當時還在「擔保」期間,不能申請低收入房屋。幾經折騰,才經人協助下說服廉租房屋收容他們。
歐瑞蓮指出,不少虐老的案例是語言以及情緒上的虐待,比如是對老人家說「好蠢」,讓老人家喪失尊嚴,覺得自己受「嫌棄」。更嚴重的是出現推撞的情況,心理虐待升級為肉體虐待。
還有不少老人家遭受財務上的虐待,子女要求爸媽簽署授權書,接管老人家的財務。
也有一些老人家為了貪取一些小便宜,比如是低保金或是老人金,而將財產擁有權交出,結果卻被「侵吞」。有些子女親人強迫老人家交租,繳付費用等。
專家鼓勵新移民老人交友互助
歐瑞蓮鼓勵新移民老人家參加不同活動,學習不同東西,不要變得孤立無援,多結識其他人,不僅可以互助,也可以分享社會資源。
歐瑞蓮指出,「相見好,同住難」,確實是中國人的至理名言,有時候老人家與後生一輩分開住,不一定是壞事。
有些時候不僅是婆媳關係難以和諧,即使是公媳關係,也不容易處理。
她舉出另一個案例,爸爸與兒子及兒媳同住,結果卻是經常吵吵鬧鬧,最後搬到一戶低收入房屋,想不到搬出去之後,雙方關係反而緩解了很多。
這位爸爸慨嘆說,與兒子分開居住後,反而與兒子更親近,因為現在兒子每星期總有數天來探訪他。兒媳不在旁邊,父子之間的交流更多更深入。
也有一些老人家遭到勞役。其中一個個案是一位華裔長者,自己在中國國內當醫生,很受敬重。但來到加拿大,本來以為可以「湊孫」享清福。怎料卻淪為兒女家中的傭人保姆。除了照顧孫兒外,每天由早到晚不停工作,打理家務以及烹調早午晚三餐。勞動量不比當醫生時低。這位老人家先前5月出席一個長者權益宣傳活動後,結識了其他老人家。結果找到廉租居所,結束了這種「勞役」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