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對華外交的虛與實
7月10日,正在出席金磚五國峰會的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程國平宣布,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正式邀請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出席9月在北京舉行的抗日戰爭紀念活動。令人意外的是,據日本朝日電視台報道,安倍也正考慮9月初訪問中國。消息稱,安倍可能有技巧地避開9月3日閱兵日訪華。
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日本自5月以來對中國的強硬姿態有愈演愈烈之勢。7月2日,朝日電視台報道,防衛省將會在8月出版的《防衛白皮書》使用罕有強硬措辭,指責中國近期在南海的填海造島行為。無獨有偶,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6月罕有地就南海問題指責中國,被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嚴辭反駁。在之前一周的G7峰會上,安倍也突出指責中國在南海破壞國際行為準則,意圖製造中國正在用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的國際輿論。
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安倍政權的對華外交?2014年11月首次習安會後的中日關係真的從本質上得到改善了嗎?為什洶擖誘@面在和中國改善關系,另一面卻在國際場合製造圍堵中國的國際輿論?
對華外交每與安倍內政掛u
日本時事通信社資深政治記者田崎史郎在2014年著作《安倍官邸的真相》中指出,安倍在歷史認識上雖然和日本右翼走得很近,但其政權本質是現實主義保守派。保守派,意味茖鉿b歷史問題上和中國,甚至與美國存有內在價值衝突。但基於國內政治和國家利益的現實主義考量,安倍的外交手腕不拘泥於意識形態,靈活多變。
2014年安倍推動習安會就是這一外交方針的最佳體現。當時,日本消費稅上漲打擊安倍經濟學;7月底,安倍強行推動更改行使集體自衛權的官方解釋在國內引起反彈;10月,兩名招牌女閣員因政治資金醜聞閃電辭職。以上因素皆令安倍內閣支持率大幅下跌,不支持比例接近四成。在這樣的情G下,安倍以首相官邸為核心,陸續派出心腹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谷內正太郎及和中國保持友好關係的自民黨副總裁高村正彥和前首相福田康夫向北京示好,在模糊化釣魚島爭議的前提下實現了中日首腦會談。同時,由谷內正太郎和中方負責外交事務的國務委員楊潔篪的高層溝通管道建立起來了。
中日友好是手段不是目的
對安倍來說,內閣支持率也好,安倍經濟學也好,靖國問題也好,都是改造戰後日本國家體制藍圖的手段,其最終目標是實現國防層面的日本正常國家化。安倍的對華外交也必須放在這樣的脈絡下來理解。
從安倍個人的認知來看,在其首本著作《邁向美麗的日本》(文藝春秋,2006年)中,他毫不掩飾對中國的輕視。在書中,安倍諷刺日本的中國問題專家都和中國「墮入了情網」,認為日本應和美國、澳洲和印度加強聯繫。去年11月習安會前夕,《日本經濟新聞》編輯委員佐藤賢也透露,安倍曾向身邊要員表示厭惡「日中友好」的表述,理由是日中友好在日本成了口號,日本人受到不能反對日中友好這一強迫觀念的驅使,而決定什牲H反日中友好的則是中國。據稱,安倍對中國一向主張,友好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因此,當國內政局一旦穩固,安倍個人的強硬色彩就顯現出來了。2013年12月26日,安倍突然參拜靖國神社。這次參拜能夠實現,前提是安倍帶領自民黨贏得了2012年眾議院選舉和2013年參議院選舉,令其在日本國內政治達到權力巔峰。田崎史郎的採訪顯示,當時首相官邸5名內閣主要參謀,包括以穩健著稱的菅義偉都反對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然而,安倍決意要向曾支持他出戰2012自民黨總裁選舉對抗石破茂的右派黨員有所交代,所以選擇在內閣支持率還處於較高水平的階段閃電參拜了靖國神社。
9月中日首腦會談可能性高
理解以上安倍外交的內在邏輯,過去幾個月來日本對華的矛盾動作就可以得到完整且合乎邏輯的解讀了。
今年戰後70周年前夕之際,安倍銳意推動中日首腦會談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和安倍近期下降的支持率有關。5月訪美過後,安倍內閣放出狠話,表明要強行推動安保改革法案在7月中通過,引起在野黨強烈反彈,已經令支持率出現暴跌。《朝日新聞》6月的民調顯示,安倍的內閣支持率跌至39%。
從時機上來看,以有限的外交成績來彌補國內政治,與安倍的慣有手法琣X,9月中日首腦會談的可能性高。谷內正太郎昨日飛抵北京訪問,日本媒體猜測他將事先告知中方有關安倍即將發表的戰後70年談話。顯然,安倍官邸正在活用2014年建立起來的外交管道,意圖在今年再次實現中日首腦會談,拯救國內一時低迷的支持。
一個需要和平環境崛起的中國和一個銳意推動國防正常國家化的日本,目前似乎找到了雙方的戰略互惠交匯點。
張望 日本早稻田大學地域研究機構
現代中國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