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7月初,全球最重要的兩個國家幾乎同時完成兩件相互關聯的大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在北京簽署,標誌茬o一由中國主導的金融機構(亞投行)正式問世;而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國會兩院通過的貿易促進授權法案,從而為美國事實上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TPP)降生清掃了最大障礙。
一些冷眼旁觀的媒體尤其是西方報紙將上述兩件事視作金庸武打小說的現實版:綠林最強悍的兩大高手亮出各自最新兵器來決一雌雄,而「亞投行」與「TPP」就是中美手中剛剛鍛造的致命武器。在這些媒體看來,中美作為世界最重要兩大強國,即便不是正在走向戰爭,也是早晚戰禍難免。
而汗牛充棟的說法中,美國學者沈大偉始作俑者的「競合」說最具代表性。所謂「競合」就是「競爭與合作」縮略語,該說法在承認「冷戰結束以後,中美關係總體呈現出合作與競爭交織的常態發展規律」之後,將習近平上台作為美中關係的節點,表述美中關係在中國第5代領導期間已轉向「競爭主導,合作壓制的競爭性合作模式,其歸根結柢仍然是一種競爭模式的體現」。此說中的「競爭主導,合作壓制」8個核心字眼帶有玄學色彩,說穿了,就是美國說者中見慣不驚之「美中矛盾不可調和」論的翻版,為美國政府發生「全面遏制中國」的轉向製造「理論基礎」。
「3點反證」更有說服力
「競合」說的依據大抵有三:一、「中國改變說」,是中國的國力改變導致對外政策的日趨強硬;二、美中間存在的四大不同:歷史文化、國家制度、價值觀念與實力對比;三、「修昔底德陷阱」。這3點決定美中的不可調和。
然而,「3點反證」其實更加有說服力:一、歷史文化傳統尤其是源自儒家的「和諧觀」決定中國對外關係的和平元素,新中國建立66年來從未對外擴張,迄今為止中國的所有「堅持」包括釣魚島、南海的主權都是對歷史確認狀態的重申而沒有任何「新的主張」;
二、中美經濟的相互融合已經達到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國合一」程度以至沒有相互全局性互損的餘地遑論戰爭;
三、「核遏制力」的客觀存在。作為佐證的是:恰恰在亞投行與TPP兩件大事中,美國國務院副發言人馬克•托納對亞投行協議在北京簽署表示「亞投行的建立對於中國而言是一個積極信號,有利於中國在提供基礎設施投資方面承擔更重要的角色」。而中國相關人士則再一次重申亞投行對美國「隨時敞開大門」。人們記得,美國政府也曾公開表示「TPP歡迎中國加入」。
上述例子說明:亞投行與TPP非但不是中美互毆的兇器,反而是二者共存共榮的例證,中美關係即便帶有「競合」色彩,也是全球和平領域常態,全球應盡早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