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台灣去年的地溝油風波引發港府加強進口食油監管。據悉,食衛局及環境局將於下月初,推出食油安全規管建議的公眾諮詢,料會建議進口食油須附有出口地的官方衛生證明,港府已就此向外國領事館及相關外國規管部門「摸底」,初步了解部分國家已表示可配合,但未能提供衛生證明的地方,料無法供油到香港,相信新規管會減少本港的食油選擇。有供應有機食油的商戶表明,若規管增加化驗等成本,會加價或放棄出售。
獲部分出口地配合 下月諮詢公眾
台灣地溝油風波發生了9個月,食衛局及環境局研究的食油規管建議將於下月初開始諮詢,並會於下月中在立法會交代。據悉,政府會訂立食油標準,並計劃要求進口本港的食油須領有出口地的官方衛生證明,確保食用安全。消息稱當局已向各國領事館及食物監管機構「摸底」,初步有地方已表示可配合。
對於進口量少的食油貨品未必能取得官方衛生證明,政府消息人士直言「針無兩頭利」,規管有可能減少供應,未來的諮詢就要讓公眾討論本港要選擇,還是要食物安全風險。
商戶:若增成本考慮棄售
售賣小眾食油的公平貿易商店「公平點」副總監蔡頌欣表示,現售兩款斯里蘭卡有機椰子油、芝麻油,分別每年賣約1000支。被問是否支持規管,蔡認為要視乎消費者盼有監管的消費,還是有多元消費。她指該店的兩款油獲歐盟及美國農業有機食品認證,若規管需額外成本,或考慮轉嫁消費者,如消費者嫌太貴,或考慮不賣。
飲食界稻苗學會主席邱金榮認為,加強食油規管可令食肆及市民放心,即使可能減選擇,亦支持規管。
面對食油真偽難辨,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花兩年,研究出用質譜儀,5分鐘快速鑑別食油成分真偽。研究人員在市面主要品牌的花生油、橄欖油、芥花籽油、玉米油、大豆油、葡萄籽油、葵花籽油中,共抽32個樣本,檢驗脂肪酸,建立食油譜圖庫。
理大5分鐘辨食油成分真偽
該學系副教授姚鍾平表示,不同種類食油有不同譜圖,攙入了其他油會形成另一種譜圖。該中心從廣州取得地溝油樣本作分析,發現其譜圖偏離數據庫。他指如其他食油譜圖偏離數據庫,便有可能涉地溝油,但需進一步查證及檢驗是否含有害物質。
建立食油譜圖庫比對
他稱新技術5分鐘可鑑別食油成分真偽,比傳統的數小時快,新技術的成本數十元,約為傳統方法的十分之一。他正向政府申請資助,期望數據庫可擴至有1000個樣本,並考慮加入動物油等。去年疑有工業用豬油變身食用油,他指或可嘗試分析工業用豬油譜圖作比對。
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