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冰毒第一村」艱難重生
近兩成家庭曾牽涉製毒圈
新建的學校圍牆、硬化的村道、整齊的電線、成片的荔枝樹和魚塘——位於中國南部濱海小城廣東省陸豐市轄區內的博社村,看上去就像一個迅速發展的村莊範本,現代化設施和田園風光相映成趣。
然而,村子裏滿牆的禁毒標語和通緝公告,卻又透露出一絲不同尋常的緊繃氣氛。
如果抱着試探的心態向村民們問及毒品問題,幾乎所有人都會擺手。村民們不願提及的,正是整個村莊隱秘而黑暗的製毒史。近年來,博社村因廣東警方多次圍剿、繳獲大量冰毒而被稱為「中國冰毒第一村」,村中有近兩成家庭牽涉製毒圈。
製毒窩棚改造成連片魚塘蝦塘
據新華網報道,在經歷了數輪重拳打擊之後,博社村終於走上了艱難的涅槃之路。如今,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觀,海邊灘涂曾經佈滿加工製造冰毒的窩棚,現在已被改造成了連片的魚塘和蝦塘。
本周五(26日)國際禁毒日當天,陸豐市舉行宣判大會,公開宣布13名毒販死刑,其中5名被執行死刑,8人被判死緩。這一次,博社村不再是風暴的中心。而兩年以前,這個村仍行走在刀尖上。
廣東是中國製毒販毒活動最為猖獗的地區之一。博社村所在的縣級市陸豐曾於1999至2004年因販賣海洛英問題嚴重而被國家禁毒委掛牌整治。在平靜了數年之後,近年來突然成為中國冰毒「主產地」,每年繳獲冰毒均數以噸計。
廣東省公安廳禁毒局稱,2013年,中國各地繳獲的晶體冰毒總量三分之二以上來源於陸豐為中心的廣東汕尾、揭陽兩個地級市。
據廣東省公安廳禁毒局局長鄧建偉介紹,陸豐的「三甲地區」(甲子、甲東、甲西三鎮)此前曾形成集原材料購入、生產加工、成品銷售為一體的「毒品經濟產業鏈」,部分村莊製毒甚至達到了「家族式運作、產業化經營、公開化生產」的程度。
2013年,廣東多地警方聯合開展清繳行動,在博社村抓捕182名涉毒犯罪嫌疑人,摧毀18個特大製販毒團伙,繳獲近3噸冰毒。
博社村原村支書參與製販毒
「雷霆掃毒」的成功,是與打擊腐敗犯罪分不開的。據公安機關調查,博社村原村支書、汕尾市人大代表蔡東家早年曾直接參與製販毒品,後又充當製販毒品的「幕後老闆」。據陸豐市公安局副局長林奕志介紹,蔡東家利用其汕尾市人大代表和村支書的身分收集緝毒信息,在警方行動前通知重要人員潛逃,並四處活動找關係,幫一些被捕毒販逃離法律制裁。
2013年底圍剿行動以後,博社村沒有再發現製販毒現象。博社村支持鼓勵村民從事蔬菜、果林種植和水產養殖,不少村民已開始走上合法經營、勞動致富的路子。
陸豐市委的數據顯示,2014年,共有來自珠三角及汕尾的117家企業在博社村所處的甲西鎮舉行過招聘活動,全年共達成4,800人的就業意向,到陸豐市區乃至珠三角打工的新增了2,000多人。
不過,陸豐市禁毒辦主任林春家坦言,「三甲」地區多年來走私、造假等違法犯罪問題嚴重,走歪道、撈偏門的風氣造就了部分人「賺快錢」、「一夜暴富」的心理,不願走正道、從正業,勤勤懇懇致富,要從根源上清除歪風邪氣將是長期的任務。
陸豐惠來製販毒活動依然高發
鄧建偉說,當前陸豐、惠來製販毒活動依然高發。陸豐市從今年4月1日開始,大幅提升舉報毒販的獎金,每舉報、抓獲一名涉毒逃犯,獎勵從5萬元至50萬元不等。
陸豐市禁毒辦主任林春家說,與過去相比,群眾舉報毒品違法犯罪線索的數量大幅增長。「今年前4月,我們收到125條涉毒舉報線索,雖然其中有效信息僅有八分之一,但比去年同期的22條已上升了400%,這說明高壓打擊之後禁毒形勢正在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