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成本30年增數千倍
從「半斗米」到「半條命」

[2015.05.05] 發表
70年代結婚三大件。

結婚,對兩個相愛的年輕人來說是甜蜜的,但這份甜蜜有時會變得沉重。買房、買車、拍婚紗照、辦婚禮……每一項「甜蜜因子」的背後都需要大筆資金的支持。「婚不起」,已成為愈來愈多年輕人的共同感受。

29歲的孫靜和老公都是北京人,2013年結婚。孫靜說,不包括結婚用房在內,他們結婚總共花費20多萬元。其中,在一家三星級酒店辦酒席花費7萬多元,給婚慶公司3萬多元,首飾鑽戒等3萬餘元,婚紗照6000元,婚服婚鞋大概5000元。蜜月旅行去的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花費2萬多元。

孫靜說,其實她個人不太在意結婚一定要辦酒席,「但是父母還是更希望他們舉行婚禮,覺得這是傳統。辦酒席為了滿足父母的心願。」

在杭州某高校當老師的高琳玲,談起她在2012年的「馬拉松」式婚禮,直說「婚不起」,把所有程序都走完,差不多像是被剝了一層皮。

「一開始就為花銷發愁。」當時他們收入相對偏低,家庭資助有限,結婚主要靠兩個人自己。兩人粗粗做了一份預算,準備10萬元左右搞定這樁喜事。

喜事到頭來並不全是喜悅。「累!」這是琳玲總結的第一個關鍵詞,因為兩人老家與工作地分屬三省,3個月裏,小兩口分別跑了山東日照、陝西咸陽、浙江杭州三個地方,光單趟就要4000公里。而且在山東老家和杭州各走了一趟婚慶常規程序,在陝西則按當地風俗在村裏熱鬧了幾天,都不是省事的活。

第二個關鍵詞自然就是「貴」。光杭州擺的15桌婚宴就花了6萬多元,再加上5萬元的煙酒、近2萬元首飾、親戚來杭州參加婚禮加遊玩的近3萬元接待費,最後跑完這場婚禮「馬拉松」,小兩口整整花了21萬多元錢。

「相當於我們兩個人不吃不喝一年的收入!」在結婚過程中,兩人找朋友借婚車、沒有買鑽戒,一再告訴自己要省一點再省一點,但是另一方面,「畢竟一輩子就結這麼一次婚」、「不體面的話,親戚、朋友、同事難免說閒話」等聲音一再充斥耳邊,最終,兩人的支出一次次超出預定範圍。

結婚時如果將婚房算在內,成本就會更高。在北京一家傳媒公司上班的王爽今年27歲,來自河北邢台農村,已在北京生活了11年,老公也是河北人。王爽2010年在河北農村老家結婚時,包括在農村自建的房子在內,總共花費35萬左右。在農村自己家辦酒席6萬多元,三金1萬元,彩禮3萬元。談到當年蜜月旅行去了哪兒時,王爽歎了口氣:「沒有蜜月,因為要掙錢。」

據網友計算,中國人的結婚成本30年來增長了數千倍。在高昂的婚戀成本之下,年輕人結婚方式選擇的兩極分化日趨明顯。一部分人選擇啃老,另一部分則直接選擇裸婚。

「結婚錢父母出」已經成為很多新婚夫婦應對巨額花銷時的首要選擇。近年有關統計數據顯示,近一半新人結婚費用的20%至60%來源於父母支持;其中更有14%的新婚青年,其結婚消費的80%至100%靠父母資助。

有網友感慨:爺爺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媽媽只用了「半頭豬」,而我結婚卻要了爹娘「半條命」!

「當結婚逐漸成為一種奢侈,應該引起整個社會的警惕和反思。」

買房:年輕人最沉重的夢想

在北京許多地鐵車廂內,總能發現五顏六色的售房傳單。這些輕飄飄被踩在腳下的紙,成為壓在很多年輕人肩上最沉重的夢想。高房價之下的許多北京普通年輕市民,要買房也得走父母資助和將來自己還貸這條「必經之路」。

孫靜說,他們兩口子雖然都是北京的,但住房條件並不是很好,房子不大,還要跟父母擠在一起住,所以孫靜更希望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住房。他們最近在申請北京石景山和門頭溝地區的自住型商品房。

孫靜更希望能申請到門頭溝的房子,因為那裏的房子比較相對便宜一些,二居室大概200萬。她說,將來如果中籤,房子的首付肯定是需要父母幫助,然後自己還貸。

楊凡今年32歲,山東人,在北京已經有10年了。楊凡說,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在北京有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但高高的房價一直讓他望而卻步,直到北京市出台自主性商品房政策後,楊凡看到了希望。

楊凡是第一批申請自住型商品房的人員,更幸運的是,在2014年6月他中籤了,房子位於北京市朝陽區的四環與五環之間,2.2萬元/平米,總房價160萬元。房子的首付款大部分由家人承擔,小部分自己承擔,剩下貸款自己負擔。楊凡現在每月還貸4000元,「自從開始還貸以後,明顯的感覺什麼都不敢買了,生活的品質也降低了,不敢任性花錢了,買東西只注重價格便宜和性價比。」

雖然房子給楊凡帶來不小的負擔,但他認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他終於不用在北京「漂」着了,將來也可以把父母接過來住。「2016年6月30號,我就可以拿到房子的鑰匙了。」楊凡很得意。

在北京賺錢 回家鄉買房

還有一些年輕人從家鄉來到北京打拼,最大願望便是在北京賺到足夠的錢,回家鄉買套房子。

對於是否考慮在北京買房,王爽的態度很明確:「依我們的收入水平來說,北京的房子實在是買不起。」她想着在北京跟老公辛苦幾年,將來回河北邢台老家買房。「在老家買房也大概需要五六十萬,首付大概也得需要20多萬,還得讓父母幫助,剩的錢貸款,將來自己還貸。」說到這裏,王爽有些惆悵。

陳晨是一家主營高校教材教輔的小型連鎖書店店長, 2012年從河北邯鄲老家來到北京淘金。「工作上的熱情很大一部分來自買房子的願望,現在每個月差不多能存2000塊錢,我準備五年之內在老家買一套至少100平方米的房子。」2013年時陳晨給自己定下了目標。

張庭跟陳晨有相似的想法。「在北京買房子?我連想都不敢想。」張庭2013年3月在重慶墊江老家的縣城買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總價50萬元的期房,首付30%,未來10年每月要還4000元的貸款。

在房子這座「大山」面前,毛峰決定繞道而行。他說,即便每月要付幾千元的租金,也不會考慮買房子。2011年,毛峰畢業那年,北京五環內的房價就已經漲到3萬多元一平方米,「我覺得以我的收入不可能買得起房子,從此不再想這事,也不焦慮了。」

「買不買房,歸根結底還是錢的問題。但除了父母贊助,年輕人哪兒來這麼多錢?」他的圈子裏,父母代付首付的現象挺普遍。毛峰卻說,基於家庭的經濟能力,他不會接受這種做法。「我也不羨慕用家裏的錢買上房子的人,只有用自己掙的錢買了房子,才有成就感。」

「按揭像個黑洞,我不想讓自己的生活樂趣和享受都掉進去。」沒有房貸的負擔,他本人是各種聚會的常客,還不時買票觀看現場演出,或是聽上幾場音樂會,「日子過得很滋潤」。

毛峰坦言,「不買房」的選擇確實不是主流。他畢業留在北京的同學們,大都把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視作必須。他的家人也說,既然在北京工作,還是應該在合適的時候置一處房子。

近期,中國社科院的調查報告顯示,如果要背沉重房貸,過半90後大學生或職場新人寧願不買房。若有一筆相當於住房首付款的資金,超過一半的受訪者會選擇創業,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而不是買房。

房價高、收入低、不願房貸壓力影響生活質量、家裏有錢不缺房……這些,都可能成為90後們不買房的理由。也許,買房不再成為年輕人最為重要的人生選擇,如果有錢,他們更願意創業,或者做其他有成就感的事。

在全面迎來「421家庭」的今天,養老又養孩的壓力,着實給當代青年出了一道難題。

在國內一些知名網站的育兒論壇,很多年輕爸媽都在「曬」自己撫養孩子的成本,每月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除了必要的衣食住行類支出外,還有嬰兒寫真、保姆開支、幼兒園學雜費、早教課和補習班等額外費用,愈來愈多的年輕家長感歎撫養孩子已成了「甜蜜的負擔」。

王爽有一個3歲的女兒,在河北老家由父母幫着帶。「在老家會省很多,像孩子一年的幼兒園的學費大概是2600元,每月再給父母1000元的生活費。」等孩子將來再大一點,還要給她報一些興趣班,這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王爽說:「現在父母身體都健康,還能幫我,給我減輕了不少負擔。所以我現在最擔心父母生病,如果父母一病,將面臨更多的問題,所以我現在最大希望就是老人健康,自己能在北京多掙點兒錢。」

王爽笑說:「以前買東西的時候,只要價錢不是特離譜,喜歡就買;現在買東西基本就是網購了,只挑實惠便宜的買。」

小王和妻子幾年前從湖北到廣東惠州工作,已事業有成。作為家裏的獨子,他非常牽掛老家的父母。

他說,因老婆也是獨女,婚後就一直想着把雙方父母接到惠州來一起生活,因種種原因一推再推。現在兒子快兩歲了,工作生活的壓力也愈越來愈大,可是老人的年齡也愈來愈大,一方面是養老的精神壓力,一方面是養兒的生活現實窘況,上下兩代的壓力讓他疲憊不堪。

時事評論員曹景行在接受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採訪時表示,社會要負起責任而不只是讓年輕人來承擔照顧父母,首先應該延長有工作能力的老年人的工作時限,而不應該一刀切地實行所謂退休制度。同時,需要發展完善的社會保險網絡,完善社會服務機制。

更多中國要聞
哈市奸商膠水黏人參扮野山參
【明報專訊】中國東北向來盛產名貴藥材,例如人參、鹿心血等等,吸引遊客專程購買,然而消費者稍一不慎,隨時「毒品」當補品。據中央電視台揭發,哈爾... 詳情
昨日出任遼寧省副書記並將出任遼寧省長的陳求發,將是內地出身航天系統的第2名省長,他和現任河北省長張慶偉一樣,都曾在航天系統任職。在內地政壇「... 詳情
悼六四拘逾月 陳雲飛被批捕
【明報專訊】被羈押一個多月的四川維權人士陳雲飛(圖),因紀念六四死難者,而被四川新津縣檢察院以涉嫌「煽動顛覆國家政權」和「尋釁滋事」兩罪名批... 詳情
習親信李希任遼寧書記
【明報專訊】官方昨日公布,65歲的王珉卸任遼寧省委書記,由省長李希接任。而遼寧省長一職的空缺,則將由湖南省政協主席陳求發接任。李希曾在家主席... 詳情
蔣尊玉涉案2.5億元 貪嫖賭娼五毒俱全
【明報專訊】深圳市前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蔣尊玉上月因涉嫌嚴重違紀問題,遭廣東省紀委開除黨籍及公職,並立案審查。廣東紀檢最新一期期刊詳細披露,...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