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中學文憑試開考,不少考生慨嘆壓力大。校記王宇玲訪問化名「小魚」的應屆考生,他下定決心讀好書以報答父母疼愛,反令自己難抵壓力,有自殺傾向。小魚最後在心理醫生和繪畫導師的引導下開懷,並發現自己熱愛繪畫,明白人生和報答親恩,非只有讀大學一條路。
「求學不是求分數,但在香港,求學就是求分數啊!」應屆考生小魚(化名)過去兩年飽受分數的折磨,每日溫習至凌晨兩三點,壓力大得「?手」自殘,父母要帶他看心理醫生。直到今年年初,小魚跟隨導師學繪畫,發現自己的天賦不在讀書,而在繪畫。
應試壓力大 曾?手自殘
小魚從中五開始發憤念書,每星期補習6天,剩下一天也要留在家中溫習。他說:「父母都是會計師,所以我選修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BAFS),但天資愚鈍,小測、大測都很低分,那時簡直度日如年,不停操卷,很害怕進不了大學,『佗衰』家人。」
小魚父母在他中三選科時便告訴他按照自己的愛好、興趣選科,看見小魚溫習至凌晨,總會跟他說:「考不進大學不要緊,父母養你。」小魚說總是心存感激,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孝順父母,不料卻給自己更大壓力。
小魚的媽媽說:「那時很擔心他,(約在2014年暑假)有次看見他在房中『?手』,喃喃自語『好辛苦啊』,我搶走他手中的?刀,他就望着我問:『發生乜事呀媽咪?』之後我就帶他見心理醫生。」心理醫生曾醫生希望小魚透過其他活動分散注意力,紓緩讀書壓力,便介紹教繪畫的周老師予他認識。
看醫生遇恩師 發掘繪畫才能
今年年初,小魚認識周老師,開始學習繪畫。他說:「好享受繪畫時心平氣靜,不用為分數擔憂,好自由好舒服。」公開試來臨,他仍有學繪畫,他笑說:「當人人都為分數打拼、瘋狂操卷的時候,我卻懶懶閒地在繪畫。」他很感激父母的關愛,感激父母並不要求他入大學,「我打算用繪畫作為職業掙錢孝順父母,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
小魚還帶淚感謝曾醫生介紹他認識周老師,「勉勵我尋找自己的夢想,讓我可以發掘自己的才能」。
【文章經編輯刪節】
文:校記 王宇玲(伊利沙伯中學,中五)
圖:受訪者提供
文字整理:古晨燕
■編輯部評語
主題明確 人物富立體感
主題明確,善用引語,人物有立體感,讀來真摯但不煽情,值得一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