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校園記者.社區農場導賞員:東北發展斷送永續未來
【明報專訊】去年立法會在一片爭議聲中通過「新界東北發展區」的前期撥款申請,其後爭議慢慢沉寂。粉嶺馬屎埔村馬寶寶社區農場受發展計劃影響,校記劉奇超早前參加其舉辦的導賞團,憑報道贏得「3月寫作大獎」。
新界東北粉嶺馬屎埔村一度有約700戶村民,但隨着本港農業式微,今只剩百多戶,且大多數是長者和非原居民。2010年,村內幾個農戶合作成立「馬寶寶社區農場」,定期舉辦農墟、導賞團、耕種班及工作坊等,推廣本土農業及自主生活,實踐「永續農業」的理念。
面對城市發展帶來的挑戰,馬寶寶社區農場導賞員卓佳佳說:「農業是整個社會中必不可缺的行業,其價值不能用金錢來衡量,是保持永續發展重要的一環。」她指出,香港現時有3%可耕土地,本地蔬菜只佔總供應量的2%,「如果政府善用所有耕地,本地蔬菜量可大幅提高至三成」。卓佳佳說,本港過度依賴外地輸入蔬菜,不但容易受當地供應不穩影響,品質監管也十分困難,加上運輸過程耗用大量能源,造成環境污染。再者,影響也不限於香港,因為本港龐大的需求,令供應地大規模開墾土地、大量耕種,對當地生態環境亦造成破壞。
農業價值非金錢可量
政府2014年拍板發展新界東北,但卓佳佳表示,早在十年前地產商已開始向居民買地,今超過八成土地落入地產商手中,「地產商收地後,會在四周圍上鐵絲網,部分更會灌入混凝土防止居民闖入耕作;有的則雜草叢生,令原本的良田變成荒地,更為附近居民帶來蚊患。」只要發展計劃一啟動,發展商可獲的土地賠償及日後建樓的收益將是天文數字。
政府以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土地供應以興建房屋為旗號發展新界東北,在社會上贏得部分市民的認同,但是否真可惠及有需要的市民?卓佳佳認為效益「很難說」。她解釋,發展計劃實際上只有約6%土地用於興建公營房屋。「這不是真正『規劃』,只是盲目的地產發展,犧牲的是紮根半世紀的農村、百戶家庭的居所、其文化和農業生態,也斷送了香港人永續發展的未來,而最終受惠的只是社會上一小部分人。」
數十年樓齡的石屋如何比得上華廈內舒適的居住環境?但卓佳佳認為,在馬屎埔村生活的長者一生務農,無法適應到城市「上樓」生活,空間小了,幾十年的鄰里關係也將消失,故他們根本不會搬,不會要地產商的錢。
【文章經編輯刪節】
文:校記 劉奇超 (保良局李城璧中學,中四)
文字整理:古晨燕
■編輯部評語
宜多角度探索
文筆流暢,內容豐富。受限於活動報道,令文章的角度較單一,就爭議事件,建議校記嘗試接觸不同持份者,盡量探索不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