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早提限否決權 4國冷淡
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否決權一直惹人詬病。5個常任理事國中,俄羅斯(及其前身蘇聯)自1946年行使逾100次否決權;美國行使了79次。中國用了9次,是5個常任理事國最少的,但當中有4次針對當前的敘利亞危機。各國動用否決權多基於實際國家利益或以反對干涉別國內政為由。法國和英國最後一次使用否決權已是1989年,法國正推動限制5常使用否決權。
倡涉種族清洗反人道罪時放棄
法國早在2001年便提議,當發生諸如種族清洗、反人道罪等嚴重暴行時,5常應自願放棄行使否決權,令聯合國能更快介入,但其他常任理事國反應冷淡。法國總統奧朗德近年再推動有關改革,目前已獲70國支持。不過,改革涉及複雜問題,除要清晰界定何謂「嚴重暴行」外,說服其他常任理事國放棄特權亦不易。
「否決權」是聯合國成立之初,為換取中英美法蘇5個二戰戰勝國支持而作出的妥協。聯合國決議即使獲得多國支持,只要有一個常任理事國反對便無效。否決權是《聯合國憲章》賦予,法國常駐聯合國代表阿羅(Gérard Araud)去年受訪時明言,法國不尋求修改《憲章》,只是要求5常簽署操守約章。他承認短期內中俄不易接受,但若英美及其他成員國與非政府組織支持,便可形成巨大輿論壓力,「就算中俄不簽,要考慮到這項倡議」。
美屢保以色列 華4否決介入敘利亞
法國的倡議背後其實是「國家保護責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R2P)原則,即國家有義務保護平民免受種族滅絕等嚴重罪行危害,若沒能力履行,國際社會應據《聯合國憲章》採取行動保護平民。該原則暗示國家主權並非絕對,聯合國雖已在2005年列為官方文件,但爭議不絕,有論者擔心它成為侵犯他國主權藉口。
中國外長王毅日前在聯合國大會上便強調「各國主權平等,不容干涉內政及領土完整」。美國雖在不少情况下支持人道干預,但亦強調國家主權。美國使用否決權次數更僅次於俄羅斯(蘇聯),近年行使否決權多為保護以色列,阻止聯合國譴責以色列建設殖民區及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