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47項法律條文修改的刑法修正案(九)(業內簡稱「刑九」)能否順利通過,是2015年內地立法領域的一大焦點。不過學界有聲音稱,刑九爭議尚多,立法進程或被推遲。
在13日的一場公開論壇上,參與過刑九草案討論、目前掛職於最高檢察院的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曲新久表示,刑九應在年內順利通過,最快可能在6月即有定論。但同樣參與過刑九討論的社科院刑法研究室主任劉仁文則指出,由於一些條款爭議較大,學界的研究亦非深入,希望人大常委會對相關問題作更加廣泛的論證以及辯論,推遲通過該修正案。
記者獲悉,刑九爭議較大的條款大致有如下幾項:
其一涉及軍事領域,考慮到中國發生全面戰爭的可能性正在降低,刑九討論稿取消了戰時造謠惑眾罪的死刑,但有關方面代表對此提出了不同看法。
其二,涉及到律師的部分,如在擾亂法庭秩序的條款中,新增的內容包括「侮辱、誹謗、威脅司法工作人員」及「其他嚴重擾亂法庭秩序行為」,相當於給予了法庭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律師界及律師主管部門對此提出異議。
其三,在與反腐有關的條款中,刑九討論稿取消了對貪污數字的規定。依據當前刑法,貪污在10萬元以上便可判以死刑,但考慮到經濟的發展,這一條款很難有效執行。儘管修改的原意是使法律更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狀况,但仍有網民認為,取消數字的規定可能會使反腐的力度有所下降。
其四,在反恐部分,刑九討論稿將「宣揚極端主義」入罪。
有學者認為,極端主義是政治性的詞語,具體包含哪些思想與行為尚需法律限定,否則可能影響一些公民權利的實現。
提宣揚極端主義入罪 定義未明
根據常規,刑九經人大常委會審議後便可通過,毋須全國人大討論。草案已在今年10月的人大常委會會議上作了初審,一般而言,草案經過常委會三次審議方能通過。
官方新華社12日公布了即將於本月25日召開的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議程,其中不包括刑九草案的二審。考慮到草案的爭議性,刑九在今年4月和6月召開的常委會十四次與十五次會議上密集兩次審議並通過,難度很大。
明報特約記者 鍾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