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世界滑雪錦標賽將於下周在瑞典舉行,但身在北京想關注這場賽事,剛巧又沒有翻牆軟件的人,要查看賽程、售票等基本資訊,可能會遇到些小麻煩。原因明顯又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主辦這個錦標賽的城市法倫的英文為Falun,與敏感詞「法輪功」的拼音十分相似——儘管該城市人口不足4萬,且瑞典早在1950年新中國仍受國際孤立時就與北京建交,絕對稱得上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似法輪功拼音 民眾難查法倫滑雪賽
上述例子或者僅是來自審查軟件對詞義的誤讀,但同樣可笑的「敏感點」,卻佈滿在管理者的每一條神經中。例如一名關注法律學者關心市政管理,希望發動民眾關心路邊停車費的去向等看似可以公開的信息,推動政府工作透明化,但竟被警告這種行為被視為是嘗試與政府「對着幹」,甚至有組黨的嫌疑。學者也只能打消念頭,讓路邊停車費的去向,成為這個泱泱大國之都的又一個謎。
當然,「敏感詞」更多出現在對媒體的管理上。筆者本周在詢問一宗京郊回收市場遭斷電逼遷的事件時,電話另一方的副鎮長坦言,事件就是為了配合北京市清退低端產業人口的政策,但回答後又一番好意地表示,他以前曾負責宣傳工作,這個話題對媒體來說相當敏感,勸筆者謹慎。言下之意,別看這個問題與多黨制、軍隊國家化沾不上邊,但筆者明顯政治覺悟不夠高,已經在觸碰紅線。
鎮長的反應比副鎮長更為敏感,隨即要求記者本人拿着記者證親身前往政府,並通過鎮的宣傳部門聯繫採訪,顯然更接近官方應付「敏感話題」採訪的標準程序:多走程序,少談問題。明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