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奠基﹕改過的重要

[2015.02.11] 發表

【明報專訊】沒有人天生就能一帆風順,成功由失敗經歷沉澱而成。《左傳.宣公二年》載:「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所謂「善」亦即「好」的意思,一個人犯錯後,能知錯並改正,是最好的事情。

金無足赤 人無完人

南宋詩人戴復古有〈寄興〉一詩:「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意指世上沒有純之又純的金子,同樣沒有毫無瑕疵的白璧。這詩演變成後世的諺語——「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比喻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因此我們亦不能要求別人沒有任何缺點錯誤。《周易》有謂:「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後世則將此名句簡縮為「改過遷善」四字,指看見好的人和事就努力學習,如果有過錯就立即改正。

聖賢以改過為能

改過遷善之說法,儒家一向推崇備至,例如《論語》謂:「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即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倘若看見不賢之人則應自我反省,這跟「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同出一轍。關於「見善則遷」一說,古往今來例子很多,就連先聖孔子也曾犯錯,更何况其他人?只要錯而能改,自然值得鼓勵。《論語》說:「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當中的「過則勿憚改」為人熟悉,意謂有過錯也不要害怕更正。清代的錢大昕亦言:「聖賢以改過為能,不以無過為貴。」沒有人是完好無缺的,最重要是從錯誤中學習,到最後以「不貳過」(不重複犯錯)為貴。

因孝改過的學者

《晉書.皇甫謐傳》載:「(皇甫謐)年二十,不好學,遊蕩無度,或以為癡。」晉人皇甫謐自幼游手好閒,不學無術,終日無節制地遊蕩,有人以為他只是個傻人;皇甫謐對於旁人一切勸說無動於中,我行我素,曠費時日,不過他相當疼愛叔母,每當有瓜果都會進呈給她。叔母愛之深,責之切,對皇甫謐苦心規勸:「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無以慰我。」意即皇甫謐年近20歲,沒閱讀過書本,心中不懂道理,沒有什麼可安慰叔母。叔母痛心規勸,皇甫謐始生悔疚,並立心改過。他開始從師並努力學習,後來不幸患上風濕性麻痹症,半身不遂,仍勤懇向學,手不釋卷。最終憑不懈努力,他不但著有《禮樂》、《聖真》等名著,晚年更精通醫學,寫成針灸學重要文獻《甲乙經》。

名人少年輕狂 比比皆是

「有過則改」說易行難,最難莫過於要以一種裸裎的姿態審視自身,將一切缺點展露無遺,然後再慢慢修正。《後漢書.王渙列傳》載:「渙少好俠,尚氣力,數通剽輕少年。晚而改節,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略舉大義。」王渙本來是游俠,既勇猛尚氣力,又與「剽輕少年」聯繫,糾合他們以武力劫奪財物;他年少時無心向學,後則晚而改節,這正是改錯遷善的例證。如此例子比比皆是,東晉祖逖性豁蕩,不修行檢,然而後來博覽群書,勤攻典籍,並有聞雞起舞一說;宋代寇準年輕時不修小節,頗愛小鷹走狗,後來在母親嚴詞教訓下,立心改過,終成為剛正清廉的官員。

無數先聖賢人也是從錯誤中一路走來,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說一丈,不如行一尺。沒有人天生懂得走對的路,對錯乃相對,我們要走過不同高低迂迴的路、不斷碰釘子,才會尋覓到平坦順暢的道路。

文:林溢欣(YY Lam)、謝廷樞

更多教育
【明報專訊】標題用於概括文章的內容大意,方便讀者掌握文章內容,標題改得好,能令人對文章內容一目了然。試閱讀下列兩段文字,然後完成文章的標題。... 詳情
【明報專訊】1. 休養生息;強化對立╱政治鬥爭 2. 港獨;惹禍上身 詳情
生活語文﹕寫情書
【明報專訊】還有3天就是情人節,我們要跟對方表達感受,只消發個短信;但昔日古人要向心儀對象訴說衷情,便得親手撰文或寫詩。寫情信在今天看來似是... 詳情
中華史連載﹕救世之道
【明報專訊】禮壞樂崩,世道變了,這世界還有救嗎?從春秋晚期到秦漢之前這三百年間,民族的思想家誕生,先秦諸子爭鳴。九流十家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 詳情
名家面書﹕李白
【明報專訊】文:Virginea 圖:網上圖片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