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導讀
【明報專訊】慈幼英文學校通識科主任劉彥君表示,「運動與健康」對同學來說是很切身的議題,好動者喜歡運動,文靜者少接觸運動,「無論運動量多少,對同學的學業、身心影響皆大」。所以,不少同學喜歡以「運動」作為IES的探究主題。
在討論議題時,較熱門的方向包括「分析影響個人做運動的不同原因」,例如朋輩、社會風氣;繼而是「運動對青年成長的影響」,「運動直接影響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和個人成長,例如會否影響其自尊自信、學業表現、健康等」(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而「健康」又正正是「公共衛生」單元的主要議題,分析時會觸及生活模式、慢性疾病等。
就「今日香港」單元,「運動文化」乃「生活素質」中一個重要範疇,政府的措施或政策能否鼓勵市民做運動,或部分鼓勵體育文化的政策實施時是否影響其他持份者,這些都是同學可思考的方向。
通識科兼體育科教師李栢安笑說,家長日常聽到家長投訴子女「打太多機」,此「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是學生沒時間運動、少接觸運動而提不起興趣的原因。
李sir說,保持運動可提升個人體質,「同學追巴士不那麼容易氣喘、關節不會痛」,運動過程也能帶給人滿足感和使人愉快。沒有運動有何影響?他分析:
1. 體型較肥胖,同時衍生其他疾病。例如肥胖影響睡眠質素,或引發睡眠窒息症,也可見肥胖的同學上課較容易打瞌睡,影響學業;
2. 肥胖導致自信心低落,很多時肥胖的同學不會參加陸運會、水運會,因為覺得「我咁肥,都唔啱我玩」,減少了應有的集體校園活動經驗;
3. 個人自信會影響社交,普遍來說喜歡運動的同學較爽朗,原因之一是運動時大腦會釋放可紓緩壓力的安多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