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執行主席馬雲一句「淘寶沒有假貨」,換來中國政府一巴掌。工商總局日前公開一份文件,列舉五宗罪,直指阿里監控網購平台不力,阿里罕有高調反擊,指名道姓稱負責今次調查的司長劉紅亮「程序失當、情緒執法」。更令人意外的是,文件透露假貨調查早於去年7月已開始,惟阿里上市前卻沒有在風險披露提及,有市場人士擔心或牽起訴訟。明報記者 岑梽豪、葉浩霖
阿里巴巴股價周三下跌4.36%,至98.45美元,市值蒸發了110億美元(近680億人民幣)。
阿里股價跌4.36% 市值蒸發110億
據工商總局《關於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况的白皮書》內資料顯示,去年7月中時當局已與阿里有座談會討論假貨把關、銷售及用戶信用等問題。不過,當時正值阿里籌備上市大計,故僅以內部封閉方式進行,而報告直至近日才廣為流傳。
阿里發言人回應稱,公司並不知曉有工商總局這個報告。翻查阿里招股書的風險披露,當中有詳列假貨或會構成的風險,惟未有提及工商總局的調查。
有美資行基金經理稱,阿里赴美上市前,已準備好要打大量的官司,「等於房祖名在北京容留他人吸毒亦被判監,沒理由有商戶在淘寶內賣假貨,阿里不需要負責任」。他指出,萬一阿里日後股價表現不理想,股東隨時集體興訟。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稱,美國十分着重上市公司披露,當地更設有《公平披露規則》(Regulation Fair Disclosure),打擊選擇披露。他認為,阿里巴巴一旦觸犯條例,或面對巨額罰款,如果股價因而下跌,更可能會有投資者因虧損而興訟。
淘寶批司長 「過程失當 情緒執法」
工商總局在《白皮書》詳列阿里經營五宗罪,主要圍繞阿里把關不力,未有嚴格查網店,容許大量侵權貨品出售,更直指集團有員工向違規網店「通水」,在當局抽查前將侵權貨品下架。其中被阿里視為一年一度的大日子「雙十一」,工商總局直指有網店誤導消費者,例如加價後才提供優惠。當局指控阿里利用其「龍頭」地位,強制要求網店參加促銷活動。
淘寶昨日即時回應,矛頭直指工商總局網監司司長劉紅亮,在監管過程中失當兼情緒執法,對淘寶及內地電子商貿業有很嚴重的負面影響,更決定向當局投訴。並強調集團近年亦積極打擊假貨,雖然假貨問題非由淘寶造成,但注定要「背負這種委屈」,希望各方配合解決問題而非互相指摘。集團會成立由300人組成的「打假特戰營」,希望第一時間將假貨訊息向政府通報,加強各部門執法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