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地留位建戲院 地價勢拖低
【明報專訊】《施政報告》提出在重點文化及娛樂發展區域,預留空間發展電影院,並研究在批地、賣地項目中加入條款,要求配合電影院發展,措施獲業界歡迎;百老匯戲院行政總裁劉少文稱,一旦落實將積極響應。不過,測量師學會會長何鉅業指,此舉將減少商業及長遠發展彈性,勢拖低地價。
院線歡迎:低利潤行業
政府消息人士指出,就預留空間興建電影院,目前未有具體方案,將聆聽業界意見,並要弄清市場需求。事實上,電影及電影院線業界近年一直要求政府出手救亡,劉少文解釋,本港電影院由80、90年代全盛時期逾200間,銳減四分之三至現時僅47間,不少是不敵貴租,個別地區更一直沒有任何電影院,「我們年年都收到大埔區觀眾來信,問我們何時到該區建戲院?」
劉少文續指出,經營電影院屬於低利潤商業活動,恐在高租金「陰乾」、政府不願出手支援下,電影院線未來進一步衰落;但問及一旦推行是否期望配合特惠租金,以及是否有助電影票價降低等,劉稱現時尚未有具體細節,較難估計。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總監卓伯棠則認為,未必要做到「區區有戲院」,應該針對現時缺乏設施的地區增建便可。
測量界:發展商受限風險增
對此,測量師學會會長何鉅業指出,若在批地、賣地時要求必須興建電影院,勢將拖低地價,因發展商須承擔發展受限、日後市民對電影院供求有變的風險,「如果電影院是很賺錢行業,那一定沒問題,但如果電影院只賺取低利潤,付不起市場競爭下『應達』租金水平,那就要視乎政府是否願補助、承擔租金差距,否則(發展商)出價一定減低。」
電影基金注資2億
另外,《施政報告》提出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2億元,鼓勵製作港產片、培育製作人才、鼓勵青年觀賞電影及推廣「香港電影」品牌。卓伯棠指現時每年只得20多套港產片,較90年代跌九成,本來期望政府更「大手筆」注資;但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別議員馬逢國認為政府上次於2007年注資3億元沿用至今,今次各項資助項目均「加碼」之下,估計2億元亦足夠未來3年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