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奠基﹕說話的藝術(下)
【明報專訊】說話是一門人生必修科,如果真心話是「苦口良藥」,那麼動聽話就是「糖衣毒藥」,我們要慎言,也要慎聽,鑑別真偽。《論語?里仁》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意思是古人的言論不輕易說出口,他們認為說得出而做不到是可恥的。然而,事實上,對於言辭愈動聽、愈不像真的話,人們卻愈沉溺。
甜美阿諛是好是壞?
《呂氏春秋》有一個名為〈宣王好射〉的經典故事,講述齊宣王喜愛射箭,更喜歡別人誇讚他能夠使用強弓,他所用的弓只需要300多斤(三石,古制一石為120斤)的力氣就足以拉開,然而有一天,齊宣王在左右大臣前示範拉弓,眾大臣都佯裝只能拉到一半,力氣不夠,更訛稱齊宣王的弓需要1000多斤(九石)的力氣才能拉開。結果齊宣王被哄得高興,徹底被蒙在鼓堙C《呂氏春秋》這樣記載:「宣王之情,所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豈不悲哉?」阿諛奉承的艷美之辭,的確是我們孜孜以求的,因為艷美所以動聽,但艷美卻不一定有益於己。
秦二世招來亡國禍
艷美之言,不但使一個人自滿,更甚者,會讓一個人自牷A歷史中不乏這樣的記載。《史記.蒙恬列傳》記載,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奸臣趙高,手段陰險,卻因善於揣摩皇上心意而得勢。他見秦二世喜歡玩樂,就進言讚美二世應該秉行及時行樂的宗旨;並順勢提出以嚴刑酷法消滅敵對勢力,這當然貼合秦二世的心意,故此他就大開殺戒,濫殺無數前朝大臣,以致民不聊生,引起後來的農民起義,推翻王朝。趙高的假話雖動聽,卻間接使一個朝代覆亡,愈動聽的說話,愈容易使人自滿,甚至步向自牷C
從阿諛中分析反省
《論語?子罕》有這樣的說法:「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意思即是,聽到合乎原則的話,能不接受嗎?接收之後能改正錯誤更為可貴。聽到順從自己的話,能不高興嗎?但高興之後能分析鑑別才算可貴。盲目高興,不加分析;或表面接受,實際不改,孔子對於這種人也沒有辦法。很多人對於甜言蜜語,都會選擇全然相信,而沒有鑑別的能力,結果只會步進陷阱泥沼。
魏徵直諫成就盛世
同學必定聽過「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這句話,諫言可以興國,但讒言就必使亡國。歷史上顯赫有名的「貞觀盛世」,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魏徵這位忠臣。魏徵是唐太宗身邊的賢臣,敢於犯顏直諫,《新唐書》這樣記載:「徵狀貌不逾中人,有志膽,每犯顏進諫,雖逢帝甚怒,神色不徙,而天子亦為之霽威。」魏徵不懼君威,只怕太宗不肯將良言聽進去,結果經常惹來太宗不滿,更差點令太宗動殺機。不過他一片赤誠之心終被照見,魏徵病逝那天,太宗親臨痛哭,並舉哀五日,更說魏徵去世,自己彷彿缺少了一面明鏡。
(說話是一門藝術,也是一種生活的技能,自古至今,慎言慎聽是古人留下了的訓戒,我們定當銘記於心。)
文:林溢欣(YY Lam)、謝廷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