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990年代參與「玫瑰園計劃」、負責青馬大橋工程的土木工程署前署長劉正光認為,目前基建工程的監管制度並無大問題,連番超支只是反映多項基建工程「無協調、無計劃」,導致在同一時期動工,進一步拉高建築材料、工人薪酬的成本。他指測量業界提出另設獨立顧問的建議,無助處理客觀環境下出現的超支問題,質疑建議是「搶工程師飯碗」。
批無助處理超支問題
劉正光表示,基建工程由於多數涉及地下管道設施、岩土、填海或渠務等工作,測量師在評估基建情况上相對不及工程師熟悉,認為由工程師同時擔任成本監控並無問題。
他認為,即使聘請獨立顧問,不論是由測量師抑或工程師擔任,都不能改變超支情况,認為有關建議無助處理超支問題,反而會窒礙工程進度。
他又說,政府各工務部門會設有專責委員會,負責審核所有工程項目的預算,認為政府在基建工程是有把關,但由於多項基建工程「撞埋一齊」,造成建築成本持續高企,認為主因在於工程無協調,而非監管制度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