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陶瓷令人想起博物館的展品,當中的意念與技巧看似深奧難懂,其實陶藝並非遙不可及,有中學注重陶藝發展,學生透過視覺藝術科,初探蘊藏的中國文化,甚至融入到作品媕Y。
【考考你】
見附圖A至D——4件由中學生創作的陶藝作品,哪個轉化了中國傳統茶壺的造型概念,以水果為題材?學生用上哪種水果的造型呢?
【陶藝 × 陶知識】
路德會呂明才中學中三學生會於視覺藝術科以陶泥製作茶壺,科主任郭燕華除了向學生教授陶藝技巧,也會講解相關文化知識。
1. 蔬果造型紫砂茶壺
傳統紫砂茶壺有以蔬果作為造型的作品,例如蓮花、竹、芒果等,有學生將概念轉化,把茶壺做成菠蘿造型,於壺身模仿菠蘿的紋理。
2.「陶都」江蘇宜興
中國江蘇省宜興市盛產紫砂陶土,出產的紫砂茶壺非常有名,被稱為「陶都」。中國的茶壺不但實用,也是藝術品。壺身有各式繪畫、詩文、印章、雕塑等裝飾。
3. 中國獨有陶器「紫砂壺」
以紫砂泥製作陶器屬中國獨有,而且紫砂泥特別吸收茶的味道,故紫砂茶壺應只用以}泡一種茶葉,以免影響味道。日積月累下,茶香會愈來愈濃。紫砂泥也有助保持茶溫。
【陶藝 × 中國文化】
於路德會呂明才中學執教視藝科34年的鄭紹麟,退休後成為該校駐校藝術家。他主張多元學習,讓學生接觸不同的藝術及文化知識,中國文化是範疇之一,「透過藝術及創意,可表達中國文化、風俗、社會民生等」,有學生試過把書法、國畫、十二生肖等元素加入陶藝作品。
【陶藝 × 工藝技巧】
路德會呂明才中學初中學生每年於視藝科會做兩個陶藝作品,內容涉獵廣,包括中國文化知識,讓學生對視藝有多方面認識。郭燕華表示,中一學生會學習泥條法及手酊k、中二另加上泥板法,中三則製作茶壺,需要之前兩年的陶藝基礎之餘,更講究作品各個部分的配合及細緻度。
【知多齱R陶器多具實用功能】
陶瓷、絲綢及茶葉並稱「中國三大特產」,其實陶跟瓷是不同的工藝品,歷史上先有陶器,之後才出現瓷器,陶器用可塑性較高的黏土製作,瓷器則需用高嶺土。距今約6000至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已有頗成熟的陶器製作技術,當時大部分陶器呈紅色(稱「紅陶」),至夏朝陶器以灰陶較多;除一般日常器具,秦代及漢代曾有陪葬用的陶製兵馬俑及陶俑。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助理教授尹翠琪表示,古代陶器部分用途跟今天相似,陶作為盛器,今天我們吃飯用的碗、插花用的花樽等仍可見陶的蹤影。部分古代陶器或瓷器製品因為做工精緻、品質優良、具歷史意義等,被後人收藏或放到博物館、藝術展展出,但尹翠琪解釋,昔日大部分陶器是具有功能的物品,「如一個茶壺,它的壺嘴是直是彎(製作者)是有其考慮。壺嘴造成彎曲狀是可以的,但使用起來會滴水,故設計與功能其實是有關的。」
尹翠琪建議從3方面欣賞陶器,「首先是看(製作)技術。技術對陶、瓷器來說十分重要,它不同於繪畫,單是為器物上色,就要經過多重實驗。(未燒製前)你在器物上某種顏色,燒過後會變成另一種色」。然後可了解作品的功能,以及其功能如何呈現在作品的設計及造型上。而從作品的紋飾、造型設計、色彩等也可認識中國歷史與文化發展,如元代有出產白色瓷器,因為與藏傳佛教崇尚白色的習俗有關。
文:卡、G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