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修族譜在中國有千年歷史傳統,得歷代王朝承認,文化大革命時被攔腰斬斷。改革開放以來,隨茈螻釵洶J增加,修族譜的風氣逐漸復蘇:專業修譜師變得炙手可熱,修譜公司、修譜軟件等新經濟形式也興起。 文革期間被指迷信遭打壓 《南京晨報》引述南京師範大學閭國年說,目前搶修家譜熱的興起,原因之一是在「特殊歷史時期」很多家族的修譜工作被擱置,有的空了五六代人,因此如今趁老人健在,還可往前追溯兩三代。其所說的特殊時期,指的是文革時修譜被當作封建迷信遭打壓禁止,民間不少族譜被燒牷C這種想法並未隨茪摮眶異籉荇囓╮A新華社2000年5月的一篇報道中,將「修祠堂續族譜、聯宗祭祖」與「求神拜佛、看相睇風水、建祖墳」並稱為迷信活動,指其在農村和城鎮仍活躍。 學者:傳承文化 值得提倡 不過,上述態度正在逐漸改變。2014年11月初同樣發自新華社的一篇文章,摘取專家意見稱族譜是珍貴的人文資料,對歷史學、民俗學、社會學等研究均有獨特功能。面對傳統文化逐漸成為一盤生意,新華社引述安徽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開玉表示,修譜經濟既能傳承文化,也開發了新型文化產業,很值得提倡。 修家譜需要仔細考證,要把每個人誕生、當官、嫁娶的軌[都找到,何時遷徙、埋葬在哪媯戊ㄠo弄清楚交代。然而,由於專業標準的缺失,令修譜從業者質素參差不齊。修譜師王耿表示,現在民間修編的家譜,絕大多數都是錯的。「有的修譜公司,來了客戶先問是哪個地方的,再對應這個地方隨便糊弄個家譜,重新包裝下應付了事,其實驢唇不對馬嘴。」 另一種亂象是客戶的動機不純。曾有個浙江人叫王耿幫忙在家譜堙u做」個名人進去,以此吸引當地人交錢給他買新家譜。王耿說,在家譜中千方百計與名人扯上關係的現象古來有之,有人為了虛榮,不惜花錢把家族編得更「尊貴」,一些地方政府也會想「弄點名人」來開發旅遊。 ──綜合《明報》報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