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取向小知識:
12至16歲自知性取向
蘋果公司的CEO蒂姆?庫克(Tim Cook)在今年的10月30日首次公開承認自己是同性戀。庫克袒露自己的肺腑之言並稱身為同性戀感到自豪。什麼是性取向?性取向是由什麼決定的呢?該如何正視自己的性取向?
何為性取向?
性取向是「持久性的對一個或兩個性別產生的情感、浪漫和性吸引。」由此可見,在這個定義中沒有提及性行為。所以,性取向和性行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人們通常所說的同性戀指的是具有同性性取向的人,一般說來,有什麼樣的性取向就會導致什麼樣的性行為。個體被異性吸引一定渴望和異性發生性行為;個體被同性吸引一定會渴望和同性發生性行為。但是,這個命題的反命題是不成立的。也就是說,個體和異性發生了性行為,不一定表明他(她)的性取向一定是異性(異性戀);個體和同性發生了性行為,不一定表明他(她)的性取向一定是同性(同性戀)。
性取向的決定因素
性取向在個體出生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下來了,不受環境影響而改變。性取向不是一種選擇,也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雖然科學界的對於性取向的共識指出,性取向是持久性的,不可改變的。但對於人類來講,性行為是高度可控的。所以一個人完全可以有與性取向不相符合的性行為。也就是說,一個異性取向的人,可能涉入同性性行為,而一個同性取向的人,可能涉入異性性行為。所以,區分性取向與性行為,是很重要的。比如一個同性取向的人可能選擇與異性有性關係甚至結婚,這只說明他(她)的性行為物件是「異性」,並不意味他(她)的性取向「變為」異性取向。有些人相信所謂「假性同性戀」或「境遇性同性戀」,他們舉例認為軍隊裡、寺廟裡,有些人是同性戀,但離開之後,就不再是了,並以此來證明性取向是可以改變的。這也是典型的將性取向與性行為混淆的例子。這些人中很多隻是在特定環境裡,由於缺乏接觸異性的機會,所以介入同性之間的性行為。他們從未屬於同性取向。
判斷自己的性取向
性取向的定義是指對於某個性別(或兩性)的性慾望和感情慾望。所以判斷性取向,兩個因素都需要具備。很多人僅僅通過機械摩擦,就能勃起甚至達到性高潮,所以僅依靠性行為判斷性取向,是完全不可靠的。性取向的出現,並不須要有性行為或感情關係經歷。有些人錯誤地以為,如果沒有嘗試過,性取向就無法判斷。性取向實際上是一種直覺,即使一個人在還沒有任何性經驗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判斷自己的性取向。有些人常用「喜歡」來表達親密關係,但喜歡是一個非常模糊的概念,但如果不具備性吸引,那顯然也與性取向無關。同性性取向的人,完全可以喜歡異性,也能有很深層的友誼。性取向是只有本人自己,通過自己的直覺,感覺性吸引和感情慾望,才能做出判斷的。
何時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
一般來講,一部分青少年在12歲的時候已經清楚的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了。另一部分青少年要在12至16歲的階段繼續探索自己的性取向並逐步確定下來。絕大部分人在20歲的時候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但是也有一些人可能在40至50歲才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並深信不疑。這些情況都是正常的,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的早晚,與個人經歷、所處的社會和文化環境,有很大的差異。這就是雖然科學界對於同性性取向在總人口中的分佈已有共識,但具體在每個文化中,「同志」的比例卻有很大差異的原因,所謂「同性戀越來越多」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對這個問題缺乏知識造成的。實際上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開放,越來越多的同性取向的人更早地意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並且有越來越多的人敢於在自己生活中(或至少在一定範圍內)以自己的真實本質生活,才給人這個所謂「同性戀越來越多」的印象。
性取向是一個軸
性取向是一個軸,兩端是100%的同性戀和異性戀,中間是100%的雙性戀,人類的性取向可以在整個軸上的任何一個點上。現代研究結果指向性取向確實是二元化的,也就是說大部分人是處於接近「純粹」異性取向的位置,一小部分人處於接近「純粹」同性取向這個位置,也有一小部分人處於中間位置(即雙性取向)。現代研究,綜合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以及人口統計結果顯示,異性取向約占總人口的95%,同性取向約3至5%,雙性取向約1至2%。
-----------------------
澳州發現:
新型血液測試
提前20年確診阿茲海默病
墨爾本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新型血液測試,它將能提前20年確診阿茲海默病。這種血液測試不僅能分辨阿茲海默病的高風險人群,讓他們加強排查和進行早期干預治療,還能讓因衰老而出現正常記憶問題的人得到安心。
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研究小組也相信,這種血液測試還有助試驗新療法及評估療法的有效程度。在過去3年中,墨爾本大學Bio21研究所成員嘗試從血液中提取一種叫做「微小RNA」的小基因。首席研究員希爾教授(Andrew Hill)稱,研究小組把健康人群的微小RNA與出現早發阿茲海默病的人進行對比,發現這種非入侵性的廉價測試的準確率高達91%。目前,醫生一般使用成本昂貴的腦部掃描來發現這種退化性疾病。
希爾還指出,這項血液測試也能擴展至發現類似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預料這項血液測試還需接受3-5年的大型試驗,才能在市場上推廣。
--------------------------
英國研究:
吸煙即觸發肺癌
潛伏期長達20年
英國倫敦癌症研究會研究表明,肺癌在蘇醒併發生病變之前,可在患者體內潛伏長達20年。
這項研究實驗在7名肺癌患者身上展開,其中有煙民,已戒煙的人和從不吸煙的人。研究結果表明,當患者一開始吸煙的時候,癌細胞就已經開始在體內發展,隨後,癌細胞可以潛伏在體內長達近20年並突然蘇醒,即使此時患者早已戒煙。
倫敦癌症研究會主席鐘斯強調,此次發現突顯了在癌細胞於人體內發展的過程中、儘早檢查出肺癌的必要性。他還表示,如果能在癌細胞擴散至危害生命前抑制其發展,就能降低癌症的致死率。肺癌是致死率最高的癌症,2/3的肺癌患者被檢查出時已發展為晚期,而只有不到1/10的病人在確診後仍堅持了5年。
-------------------------
英國研究:
下班越早
糖尿病風險越低
一項由英國倫敦大學在世界醫學界顯示,處於較低社會經濟階層的員工因為工作時間過長,患糖尿病的風險更大。
研究人員指出,長時間工作往往會使人產生壓力,形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出現睡眠障礙以及抑鬱症的症狀,這些不良因素都會導致糖尿病的產生。研究人員對超過22.21萬名來自歐洲、美國、日本及澳大利亞的男性與女性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凡是工作時間超過55小時的員工,其患2型非胰島素依賴性糖尿病的幾率就會增加30%。相反地,在較高社會經濟階層以及一個星期工作時間少於35小時的人群中並沒有發現類似現象。
目前全世界有2.85億人患有2型糖尿病,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位將達到4.39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