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香港生活的少數族裔人士基於語言差異,日常處處碰壁,過去甚少少數族裔能當上社工輔導同鄉人。年近30歲的印巴裔青年Jeff及Abbas二人,在港土生土長,同樣面對適應困難,Jeff更曾誤入歧途因偷竊被捕。不過兩人後來決心升學,在明愛專上學校協調下,獲批准以通識科取代傳統屬必修的中文學分,入讀社工系副學士課程,近日終成為首批南亞裔「土產」註冊社工。Jeff說,盼以自身作「橋樑」,以社工專業協助其他少數族裔在絕望中尋找到出路。
融樂會研究主任葉皓羚表示,現時社工註冊局無明文規定註冊社工須懂得中文,但他們必須在認可機構修讀社工課程,奈何現時本港課程的入學資格,一般都要求有會考或文憑試中文科成績。直至3、4年前,明愛專上學校「破格」取錄少數族裔生,決定以課程的通識科取代中文科學分,並獲社工註冊局認可,突破限制。除了上述二人,至今仍有5名少數族裔生就讀社工課程。
另5少數族裔生明愛讀社工
29歲的Jeff月初取得社工註冊證,是少數在港土生土長的印度裔社工,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他說,自小就讀的中小學都並無常規中文課程,語文障礙始終未解,至2002年會考,成績只得2分,自此他經常在尖沙嘴一帶流連生事,04年曾因偷竊被捕;時任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經常會「煩」茈L,也是Jeff的朋友圈之中,唯一在他被捕時接聽電話與求情的人。自此,Jeff驀然發現「浪費了整整兩年時間」,輾轉到電視台與社福機構工作,至今已在機構當個案工作員5年,主要到重慶大廈協助難民及負責油尖旺區少數族裔外展工作。
同入讀明愛的31歲Abbas為巴基斯坦人,也是在入學前開始在社福機構任職。兩人都表示,少數族裔對外展社工的認識不深,加上部分人不諳中英語,無法與社工溝通,懷疑對方會跟其父母、警方等聯絡,故意避開導致難以接觸。Jeff說,即使他在實習期間接觸少數族裔邊青,他們也會有戒心,需要近一星期時間才能建立關係。
稱港欠文化差異教育致忌諱
同樣地,Abbas與本地青年接觸時,對方亦會懷疑他不是社工、不懂廣東話等,甚至到學校舉辦活動,會有學生指他「咁黑、咁大隻」;他認為無論是哪一方,問題都源於本港缺少文化差異教育,才會產生誤會和忌諱,正如他們讀書多年,直至進入明愛才有華人同學「坐鶾j籬位」。
兩人年近30歲才重拾書本,雖說課程盡量以英語授課、有英文筆記,但難免出現中文專有名詞,不懂寫與讀,兩人都要向同學請教,每日放工後仍要上課3至4小時,還要經歷近半年實習。
壓力下二人堅持當上註冊社工,Abbas希望未來可多做政策倡議工作,提高少數族裔對自身權益認知;Jeff期望繼續擔任少數族裔的外展工作,「想好似Fermi(王惠芬)一樣」,協助他們在絕望中尋找出路,但遺憾年少時曾浪費時間,未及令去年患癌離世的母親看到他畢業,唯有把註冊證帶至墳前告知。
明報記者 錢瑋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