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評拆解﹕理解通識考試(卷一)

[2014.11.20] 發表

【明報專訊】要考好通識教育科公開試,不能只操練題型、作答框架、死記硬背資料和概念詞。最重要是理解議題,掌握題目要求和運用相關知識、概念的能力,多角度和逐步解說答案。本文共分兩篇解說通識考試要求,首篇先談卷一資料回應題,12月4日再談卷二延伸回應題。

◆考卷設計

卷一屬必答題的考卷,其設計特色是採用不同類型的資料(如數據、圖表、地圖、照片、文字、相片等),綜合地分佈在不同的題目內。以2014年文憑試卷一為例,第一題有照片、表列數據和表列文字資料;第二題有漫畫、表列數據和剪輯報章新聞資料;第三題則有棒形圖資料和以文字呈現的對話。就資料應用和考核基本能力而言,把題目定為必答,目的是︰

(一)全面地評核學生在處理和應用資料方面的綜合能力;

(二)避免把多種資料放在同一條題目上,使題目冗長並重複考核有關能力;

(三)照顧學習差異,讓不同能力表現的考生也有發揮空間。

資料回應題的設計是議題為本,資料其中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呈現議題的爭議,提供探究空間予考生。由於要有效甄別考生的能力,卷一題目的難度會有所不同,有些是考核較基本的資料詮釋及處理能力,有些則要求考生整合資料回答有爭議的問題。

◆評核要求

一、辨識資料

第三題的資料呈現某年香港暴飲者的性別及年齡組別所佔比例,而題(a)是要求考生描述資料顯示的香港成年人的暴飲模式,這題目主要考核考生詮釋及描述資料等基本能力。

二、歸納資料

第一題呈現了兩幅示威遊行照片,各自有其訴求。題(a)要求考生從兩幅照片所顯示的訴求來看,指出及說明香港政府管治的兩項困難。題目的難度稍高,因為考生作答時須應用管治困難這概念來詮釋資料。

三、運用資料論證

第二題呈現三項有關風能資料,題(a)要求考生就三項資料討論是否支持「風力發電的代價超出其好處」這看法,故資料是作論證的根據之用。

四、運用資料延伸討論

第一題呈現有關示威遊行訴求、香港某段期間的公眾活動宗數和有人被檢控的公眾活動宗數的資料,分題問考生在多大程度上同意「透過示威遊行表達訴求有助提高香港人的生活素質」這看法。題目的延伸性在於以資料為本位,扣連某些角度或相關概念來討論,但主要的討論範圍仍以資料為主,惟知識和能力的應用要求也稍高。

◆常犯毛病

處理資料回應題,考生需要理解資料和辨識資料所反映出來的現象,例如趨勢、模式、信息、因素和價值觀等。資料可能是一些客觀數據和事實性資料,也可能是一些意見和觀點。一道題目通常有兩項或以上的資料,考生須全面地了解資料,從而辨識議題的本質和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部分考生常犯毛病主要為:

(一)未能深入和全面理解資料;

(二)未能運用資料以外的知識回答問題;

(三)未能運用相關知識和概念回答問題。

現續以2014年卷一題目為例說明。

一、未能深入和全面理解資料

這毛病有兩個層面,第一是未能全面理解資料和運用題目所有資料回答問題。例如第一題,考生回答透過示威遊行表達訴求是否有助提高香港人的生活素質,題目中三個資料應一併應用,這不單使回答的角度較多,也提供較多理據,增加答案的層面及提升說服力。又例如第二題(b)要求考生就資料C某關注團體的兩項建議逐一與興建海上風電場比較,考生應一併運用資料A和B,特別是論證風力發電的好處與壞處及每項建議比較時應如何取捨的討論。

第二是深入了解資料在題目中的角色,即是呈現議題所隱含的分歧、價值或矛盾等,亦即上文提及的探究和討論空間。考生需運用知識和概念來詮釋資料,只看表面資料容易流於「知道」其內容,而沒有看到資料背後承載的意思。以第二題風能為例,資料A呈現了使用不同能源發電的資料,當中包括煤、核能、水力和風力等的容量系數、電力生產成本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數據。除了數據外,資料還隱含不同發電來源的相關數據,比較下可以衡量其代價與好處,並能作出比較,是故分題(a)提出了這方面的考問。又例如題一資料B,公眾活動宗數與有人被檢控的活動宗數的數據,除了數目隨年份而變化外,這兩組數據背後呈現的是什麼價值矛盾,考生也應了解,從而明白資料在題目中如何呈現議題的探究空間。

二、未能運用資料以外知識

除基本資料辨識和歸納外,卷一題目也設有一些基於資料而稍作延伸回應的題目。考生除了要運用資料佐證外,也要就他們所知回答,例如資料以外、但與題目要求相關的知識和概念,包括來自其他單元所學的東西,整合並融匯貫通地回答問題。例如第一題(c)遊行示威表達訴求與提升香港人生活素質的關係討論上,應用資料外,考生也應了解傳媒報道遊行示威的作用,政府如何看待遊行示威,提升生活素質、民意表達與政府政策制定的關係等。又例如第二題(c)要求考生比較在香港興建風電場與教育市民節能習慣何者較優,考生須了解教育本身的意義、作用,如價值觀上的認知和行為的改變,教育是治本而非治標的方法但所需時間較長等。回答這類問題時,考生不應只引用資料,更應運用資料以外合宜的知識來作答。

三、未能運用相關知識和概念

處理資料回應題中的辨識、歸納、論證等考問,能恰當掌握和運用知識與概念是十分重要的。例如第三題(c),題目要求考生利用資料B說明哪些因素可能導致資料A所呈現的暴飲模式。資料B是一些香港人對飲酒的意見,考生須把這些意見歸納,但若概念基礎薄弱,其理解資料並加以歸納的能力便大打折扣。表現較佳的考生能歸納出經濟因素(如在職人士工作需要)、社交因素(如易於結識朋友)、性別角色因素(如性別角色定型、男性比女性逞強)、年齡和身體機能因素等。又例如第一題(b),考生須指出哪兩個核心價值出現矛盾,在其他單元和主題所學到的價值觀和概念如人權與責任等,便有助回答問題。

◆總結

總括來說,學生研習通識科時,需要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對社會(個人、香港、中國和世界)的基本認識,能貫通不同單元和主題的學習內容,不要強行區分六個單元和主題中的知識和概念(例如單元一的人際關係概念可應用於社會政治參與、公共衛生等單元的討論)。

答題方程式與框架或可作為學習的進路和參考,但考試時需因應題目需要,機動地和對應題目焦點所問作答,切勿硬套答題框架和背誦資料。

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評核發展部高級經理 盧家耀

更多教育
試題拆解﹕先進地區的浪費
【明報專訊】◆資料一 生態足印是人類實際消耗自然資源的單位,以「地球資源公頃」為單位(gha)。 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香港生態足... 詳情
【明報專訊】●同學的回應能扣連先進地區和浪費的生活模式,分析準確 ●引用的資料和提及的實例大多能配合主題 ●部分內容的解說仔細有... 詳情
【明報專訊】◆資料A 90後成長於數碼科技年代,調查發現他們視智能手機程式WhatsApp及交友網站facebook為生活中最重要,手... 詳情
【明報專訊】˙新聞議題:航天科技發展 ˙學習單元﹕今日香港、現代中國、全球化 ˙顧問教師﹕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幹事 劉錦輝 ... 詳情
集師廣益﹕通識政治化熱潮
【明報專訊】「雨傘運動」持續多天,加上考評局剛發放《考試報告及試題專輯》(下稱《報告》),通識教育科再度被社會人士高度關注及「政治化」,或許...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4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