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新聞網海外版-明報加西版(溫哥華) - Ming Pao Canada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 前往新版面 ]
 
 
圖片
放大
 
放大
 

其他新聞
日本國寶級影帝 淋巴癌病逝 高倉健含笑謝幕
晚年拒領獎:把機會讓給年輕人
中國轉軚支持G20反腐計劃
譴責朝侵人權 聯國決議交國際法庭調查
崔龍海與普京閉門會談 轉交金正恩親筆信
[顯示全部題目]

[昔日明報]

 
國際
 高倉健帶走 中日美好回憶

高倉健去世的消息,《朝日新聞》昨午在社交網站facebook以網上號外形式發放,於日本社會而言,像高倉健這種硬裏子演員確實不多;然而,像高倉健那樣,去世消息掀動日本以外另一個國家、且是近年幾乎兵戎相見的中國的巨大迴響,就可能只有他一人。

「讓中國人認識扶桑之國」

內地網友迴響令人回到1970年代末的中國大陸。留言悼念高倉健的人大多在網頁上憶起文革後躡足走向榮辱未卜的改革開放年代種種,北京網友「太子山神」說,從北海道到東京京都,透過高倉健「讓中國人民認識一衣帶水的扶桑之國」;演員姜文承認「我和我媽都喜歡他」;至於寫下「帶着我們美好的回憶離去」的更不計其數。

文革10年後 重新發掘人性

但對另一代人來說,則是「太好了,又死了一個鬼子」的涼薄之詞,且為數不算少,世代差別折射出來的是中國在40年間對日本關係的變化。

高倉健在中國廣為人知的年代,是經歷互相批判、道德淪喪的文革之後,外國電影在當時向世界打開半扇門的中國來說完全是新事物,尤其是像高倉健的《追捕》以及《幸福黄手絹》,這些以人性為劇本要素的電影,把壓沉「階級鬥爭為綱」底10年的人性重新發掘出來。

當時外國電影不是大量進口,美國因遲至1979年才與北京建交,電影入口遠未如日本般早。高倉健之後,栗原小卷的《望鄉》及山口百惠主演的電視劇《血疑》(港譯赤的疑惑)風行一時,構建了橫跨三個世代的日本電影電視熱潮,日本演員成為當時內地娛樂雜誌的封面人物,個別演員如栗原小卷從此結下深厚的中國緣,成為日中友好的象徵。

同一時間,中日關係如膠似漆,中日於1978年簽署《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兩國共同反霸(蘇聯),這是近代中日關係的高峰。

隨着中國經濟起飛,以及中日之間的摩擦齟齬日多,中日關係早非高倉健年代的友好,而且在目前這一階段來說,中日關係只有更壞而不是更好的一途。在內地網友留言悼念高倉健的字裏行間,「美好回憶」幾是最普遍的字詞,某程度而言,其實是對消逝的中日友好的惜別。明報記者

 
 
今日相關新聞
高倉健帶走 中日美好回憶
[顯示全部題目]

 
廣告 advertisement
 
 
廣告 advertisement
 
 
 
 
 
主頁 ,  聘請 , 招租 ,
商業招租  ,  出讓  ,  補習  , 
招生  ,  各類服務  ,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