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證全球人口能得到充足有營養的糧食?不少人都放眼擁有龐大未開墾耕地的非洲,憧憬這片大陸發展成為「世界糧倉」。研究糧食安全的專家向本報指出,非洲確實是時候再進行一場「綠色革命」,結合科技來提高糧食生產。但非洲要實現綠色革命困難重重,除了政局動盪等頑疾外,逐步逼近的水資源危機亦在威脅非洲乃至全球其他地區的農業生產。 明報國際組
非洲目前擁有最多飢餓人口,農業生產亦偏低。亞洲、東歐及南歐的穀物生產由1960年每公頃1噸增加至去年每公頃3噸,但非洲遠遠落後,同期只由每公頃0.8噸增加至1.3噸。來自非洲加納的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提出要在非洲推動綠色革命,使非洲2015年前達到聯合國要將飢餓人口減半的目標。他卸任後成立了安南基金會,以促進可持續農業發展為任務。
非洲提升生產力潛力大
該會行政總監多斯(Alan Doss)向本報強調,非洲最有發展成世界糧倉的潛力,並認為實現非洲綠色革命的時機已成熟﹕「首先,當地目前的農業生產力低於潛在力三分之一;其次,擁有世界約60%尚未開發的適耕土地。因此非洲擁有極高的潛力,不僅能餵飽自己,還有餘力提供環球糧食和營養安全,減少飢餓和貧窮,鼓勵經濟增長。」
非洲聯盟已將2014年定為「農業與糧食安全」年,希望促進第二場綠色革命。所謂綠色革命,是指選擇優良作物品種或以基因改造等科技改良品種,增加糧食產量。半世紀以前人口膨脹引發大飢荒的憂慮,美國生物學家布勞格(Norman Borlaug)培育出具有抗病力、高產出的麥種。墨西哥因而受惠,3年間由仰賴進口逾五成糧食變為自給自足,20年後還有剩餘外銷。
政策短視妨礙農業創新
不少專家視將非洲發展成世界糧倉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的關鍵,但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北京所長樊勝根向本報指出,非洲發展農業仍面對不少障礙﹕非洲各國政府對農業的投資仍太低,政策亦傾向短視。樊勝根提出壯大非洲小農戶的重要,認為須通過研究新技術,讓小農獲取高質素種子和肥料,改善農村基建及收成存放、運輸網絡,並且提供安全網,促進小農戶的儲蓄和投資能力。「小農能更有效使用土地,能為當地提供廉價糧食,從而振興地方消費意欲,創造就業機會,造就公平和滅貧。」
在氣候變化陰霾下,如何在增加產量之時減少對環境破壞,亦成專家茪O之處。樊勝根指出,要以「可持續集約化」(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解決糧食安全的問題,即通過有效使用資源,務求使用最少的資源來生產,大大減少環境的影響。他表示,IFPRI研究過11種可以減少資源使用的技術(見下表),這些方法可促進生產。他以高氦效率技術為例,預計該技術可增加南亞及非洲的稻米生產兩成。
全球逾半人口面臨缺水
不過,另一場危機正悄悄迫近。樊勝根警告,保障糧食安全一大制肘是缺水。他指出,若世人按照目前水資源處理的習慣,全球52%人口將會面臨嚴重水短缺﹕「到了2050年,水短缺將威脅全球49%穀物產量面臨風險,亦威脅45%的全球GDP。」事實上,非洲一些國家正面對乾旱問題,影響農業發展。以津巴布韋為例,該國曾被視地區糧倉,但由於政策失誤加上埋財不善,現時糧食生產只及2000年高峰的一半,缺水令其農業雪上加霜,財長奇納馬薩(Patrick Chinamasa)稱,津巴布韋有550,000公頃可灌溉土地,但目前只有36%得到灌溉。當局在2014年的預算提出要投資5.8億美元改善灌溉基建,但最後只能撥出10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