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兒童權益活動家薩蒂亞爾希30多年來默默耕耘,拯救兒童脫離苦海,帶他們踏上求學之路,早已受和平獎評選委員會關注。 諾貝爾研究院主任倫德斯塔德(Geir Lundestad)接受《印度時報》專訪,指薩氏過去5年一直被列入競逐人選,薩氏奉行印度「聖雄」甘地的非暴力抗爭理念,他獲獎也有彌補和平獎未能及時頒予甘地的遺憾之意。 棄高薪厚職 耕耘30年 薩蒂亞爾希1954年出生在印度中央邦,早年攻讀工程學,畢業後任職電子工程師。1980年,他放棄高薪厚職,參與創辦「拯救兒童運動」(Bachpan Bachao Andolan)並出任總幹事,其後再創立不同的推動兒童教育機構,多年來致力根除國內走私兒童和童工問題,建立了龐大的志願者網絡,拯救小人蛇並協助他們接受正規教育。他與妻子育有一子一女,現居於新德里。 薩氏在運動網頁解釋,童工導致長期貧窮、失業、文盲、人口爆炸等社會禍害。今年6月他接受《印度時報》訪問時自言個人哲學是「我是兒童的朋友」。他說:「我不認為任何人應該視兒童為值得可憐的物體或施捨,這是老一輩的措辭。人們經常將孩子般的行為與愚蠢和傻笨連繫在一起,這種思維需要改變……他們是天真無邪、直接、沒有偏見,我會將兒童與簡樸連繫在一起,我想我與兒童的友誼比其他人有更深的含意。」 彌補甘地未能獲獎遺憾 薩氏仿效甘地,帶領不同形式的和平抗爭。倫德斯塔德指出,錯過頒予甘地是和平獎的最大遺漏,其後一些得獎者如馬丁路德?金、達賴喇嘛、昂山素姬及今年的薩蒂亞爾希,都受到甘地的強烈影響,「透過頒獎予在現代活躍使用甘地學說的人,算是我們嘗試修補圍繞他的一些錯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