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2014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昨日揭曉,英籍美裔神經科學家奧基夫與曾在其實驗室工作的挪威科學家莫澤夫婦同享殊榮,表揚他們破解大腦細胞定位系統的研究。評審委員會稱,感知位置和導航能力是最基本的大腦功能,今年3名得主的研究闡明大腦如何為身處空間建立「地圖」,有助了解腦退化症患者及其他腦科病人喪失空間認知的成因並尋求對策。 奧基夫發現大腦位置細胞 人類能夠在不同環境中判斷自己的位置,探索複雜的環境,甚至能記住前往不同地方的路徑,恍如內置GPS,其背後機制困擾科學家與哲學家數個世紀。1971年,奧基夫(John O'Keefe)率先找出大腦定位系統的組成部分之一。他讓老鼠在房間中自由走動,記錄其海馬體的活動,發現當老鼠身處房間的特定位置時,大腦負責記憶與定位的海馬體中相應的神經細胞便會活躍起來;老鼠走到另一位置時,便會激活另一些細胞。他認為這些「位置細胞」(place cell)形成了老鼠大腦中的房間「地圖」,而對某一環境的記憶可透過位置細胞活動的特定組合儲存下來。 2005年,愛德華.莫澤(Edvard Moser)及妻子梅—布里特.莫澤(May-Britt Moser)發現了大腦定位系統的另一部分——內嗅皮質。內嗅皮質內有一種「網格細胞」(grid cell),如同坐標系統,當老鼠走過特定位置時,相應的細胞便會活躍起來,形成六角形的「網格」,可用作準確定位及尋找路徑。網格細胞連同內嗅皮質內其他用以感知頭部方向及空間邊界的細胞,與海馬體內的位置細胞互相合作,便組成全面的定位系統。 莫澤夫婦揭「網格細胞」助尋路 評審委員會指出,有關研究對神經病學很有幫助,例如腦退化症患者的海馬體與內嗅皮質往往在患病初期受影響,出現容易迷路、無法辨認身處環境等病徵,了解大腦定位系統有助確認空間認知機制,協助對治空間記憶衰退的問題。研究亦改變了現有對大腦進行高度認知活動時特定細胞合作的了解,對探索記憶、思考、計劃等認知活動開啟了嶄新的方向。 助研腦退化成因對策 倫敦大學學院認知科學專家弗里斯(Uta Frith)教授指出,奧基夫的研究不但揭示了大腦的空間認知系統,更開展了探索大腦與心靈關係的新時代。牛津大學生理學榮休教授斯坦(John Stein)認為獎項實至名歸,雖然有關發現初時曾被質疑有誤,但如今終獲得應有認同。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可獲800萬瑞典克朗獎金,其中奧基夫佔一半,餘下則歸莫澤夫婦所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