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9基建堵白海豚生路
環團批粵港缺協調 倡跨境環評
【明報專訊】環諮會大會將於下周一審議機場第三跑道的環評報告,有關注跨境基建污染的環團發現,除了第三跑道工程外,廣東省在與香港水域為鄰的珠三角河口亦大興土木,多項工程的填海面積接近40平方公里,令整個珠江口的白海豚棲息地不斷減少。環團指出,粵港規劃大型基建缺乏協調,未有計算三地工程對環境的累積影響,擔心白海豚「走投無路」。
跨境環保關注協會去年在本港成立,其創始人魏翰揚指出,珠三角河口是中華白海豚的重要棲息地,內地設立國家級保護區重點保育白海豚,然而近年多項大型基建上馬,粵港各自為政,各自為工程進行環評,但未有作策略評估,忽略三地工程對生態的累積影響。
指填海總面積相當半個港島
協會指出,珠三角水域有9個主要項目,大部分需要填海,總面積達38.9平方公里,佔珠三角水域整體面積的2.2%,相當於半個香港島。魏翰揚表示,環境承載力有限,粵港應就各基建項目展開綜合評估,協調工程規模及施工時間,避免工程對環境造成更大傷害。
新海岸公園離工程約3公里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洪家耀舉例,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工程如火如荼,原本在該處水域出沒的白海豚,部分轉到大嶼山西及西南面水域棲息。
香港政府早前公布,於大嶼山西南及索罟群島設立海岸公園,不過相距選址約3至4公里的內地桂山島,卻正動工興建風電場,打入海H的風車樁柱,以及風車轉動時產生的低頻,都會對白海豚造成滋擾,「到時逼到牠們走投無路,不知可以遷到什麼地方」。
地球之友助理環境事務經理周月翔指出,在經濟發展的大前提下,粵港近年「鬥快」推動大型基建,部分功能重疊,例如本港擴建跑道,深圳及廣州分別擴建及興建新機場。
她說,粵港一向有聯絡機制,例如粵港持續發展與環保合作小組,如優化區域空氣監測網絡,但貢獻有限,認為粵港政府應好好利用常設機制,改善共同面對的問題,例如進行跨境策略環評,協調大型基建上馬時間。
機管局:環評已考慮鄰近工程
機管局表示,作為項目倡議人,機管局進行機場三跑的環評時已根據法定環評條例要求,顧及鄰近已計劃及落實工程項目的累計環境影響。發言人表示,環團要求進行的策略環境評估,是城市規劃過程常用的土地用途規劃或發展政策工具,並不適用於單一工程項目。
明報記者 馬耀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