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新社報道,「來晚了嗎?」7日上午11時,作為到前方增援的記者,看着手機裏的時間,我在心裏默默地一遍遍問自己。
就在前一天下午,8月3日下午4時30分爆發的魯甸大地震,施救的「黃金72小時」已經無情地流逝殆盡。
然而,行駛在昆明到魯甸縣城的公路上,沿途長龍般綿延不斷的大小貨車、救護車分明告訴記者,一場爭分奪秒的生命接力賽仍在進行着。
「眾志成城,抗震救災」,「魯甸加油」……沿途盡是在車頭和車身打着這類橫幅的車輛,車牌既有雲南省內的,也有不少來自周邊的四川省、重慶市和貴州省,還有一些來自更遙遠的河南、廣東深圳等地。
「上來吧,不要錢。」7日下午,由於我們的汽車無法通過檢查站,記者在30多度烈日下步行向震中龍頭山鎮進發,這時,一位騎摩托車路過的四川漢子李勇給記者帶來了希望。
李勇是四川廣安人,在魯甸做電器維修。這一次,他的老闆鼓勵他和其他員工去當志願者,搭載救援者和媒體人員去災區。
「你看,肯定還有倖存者。」李勇朝坐在身後的我說,這時,一輛昆明牌照的救護車鳴笛呼嘯而過。
就在記者坐在剛經歷一次停電的龍頭山鎮龍泉中學帳篷裏敲下這些文字時,雲南魯甸地震遇難人數已增至615人,同時仍有114人失蹤。
在龍頭山鎮最大的一處安置點採訪當地民眾時,住在帳篷裏的陳朝英告訴記者:「死了太多人,你看看,那邊帳篷裏我認識的一個小孩子,他家裏就死了好幾口人。」
而當記者見到陳朝英口中那位倖存者,他身邊的大人又紛紛訴說着他們自己或旁人遭遇的不幸與苦痛。
採訪告一段落,記者返回龍泉中學,發現中學門口,一位工作人員正在往中國移動設立的尋人白板寫上新的名字。
尋人板上新增一個外國人名字
「Me·朱利恩」——密密麻麻的名字後面,新加上的是一個外國名字。不知這位趕來救災的瑞士好人,何時能與他的家人重逢。
逝者已矣,而不管願意或不願意,生活都在漸漸恢復它原本的寧靜。
無論是龍頭山鎮中心小學門前小河畔洗衣服的婦女,還是安置點嬉戲打鬧、互相拍照的小女孩,都讓人感到,天災之後,生者努力重返生活當中的頑強。
龍頭山鎮的夜,除了偶爾的電閃雷鳴,靜謐地只剩下發電機的轟鳴。身處一群徹夜工作的同行當中,來路上聽到的那首《後會無期》,再次迴響在記者腦海:
「你不知道
他們為何離去
那聲再見竟是他最後一句。」
祈生者早日痊癒,願災難後會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