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法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起淮昨日表示,今年的空難事故發生率和死亡人數較往年偏高,背後有多方面誘因。
張起淮解釋說,今年事故的高發是偶然性的,但隨着民航發展和乘客人數增加,以及飛機逐漸進入老舊期等因素,可能成為航空事故的誘因,
張起淮認為,頻發的空難給民航安全敲響警鐘,從MH370至今的幾起空難,都能夠看到在安全防範和安全措施上有不到位的地方。儘管每一起空難都不同,但都有共同的原因——在安全問題上防範不夠、預計不足。
張起淮說,台灣復興航空在明知颱風和雷雨天氣情況下,進行復飛後還是選擇了迫降,其實它可以選擇備降機場。而MH17航班飛過戰爭區域而不繞行,國際民航組織沒有及時發布提示也應當負有責任。
天氣和客流也成為重要背景。張起淮說,每年的7、8、9月是學生放假和返校開學的季節,也是飛行旺季。這段期間,乘客密集,而天氣上又恰恰趕上雷雨季節。這段時間往往氣候較為惡劣,風大、雨大、雷多。
張起淮說,在天氣不如平時的情況下,乘客流量增大,航空公司為保證運營,會加大運力,這樣會出現兩個情況:一是把正常運營的飛機繼續運營,另一個就是把正在保養的飛機投入運營,使航機和機場保障力量都會加大運轉。「有些飛機平均一天飛16至18個小時,用的概率大,發生事故也較大。」
機長缺乏調配困難
此外,據張起淮稱,現在全球飛行員緊缺,尤其是機長。而機長和機組成員是保障飛機安全的重要因素。
「航機人員緊張,導致在旺季時,簽派人員排班不一定會像平時一樣合理,比如讓一個成熟的帶一個較成熟的,或者是一個非常成熟的帶一個新手,遇到難飛航線和地區,則會選擇最好飛行員。但由於時間緊張,人手緊張,簽派人員可能來不及調配人力和技術的搭配。導致人員出現偏差。」
另外,張起淮認為,機組人員本身的疲勞也是問題。旺季連續讓機組人員執行任務加班、經常飛3至4天不休息,超時飛行,從而造成安全隱患。這一系列問題造成階段性時間內事故高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