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水鄉有龍船的村落,端午節扒完龍船後,大部分的龍船是藏於河涌底的,藏龍象徵「龍歸故里」。嶺南氣候濕熱,普通木製品容易發霉,南粵先民發明了獨特的「藏龍」技巧:把龍船藏於涌底,用濕滑的河泥包裹船體。
海珠龍潭村有5條長龍埋在村中的河涌內,最老的坤甸製作於清朝,而最「後生」的一條亦有30多年的歷史。一艘龍船之所能流傳上百年,村民何叔說,如何「藏」如何「起」,是關鍵。何叔說,船塢是藏龍船的地方,村民在河涌裏找到適合龍船大小的位置後,就會在河底打上木樁,順着龍船的形狀與高矮裝上木架,支撐龍船,這樣藏起來的龍船才不會變形。加上整條船被河泥所覆蓋,見不到陽光,因此才能保存上百年。圖為60多名冼村村民在沙浦村河涌起龍,兩村村民站在龍舟兩旁,用力抬搖龍舟,隨着振奮人心的鼓聲響起,他們大聲吶喊,龍舟開始鬆動,終於浮出淤黑的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