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新聞撮要
中國中央電視台製作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舌尖》)2012年播出首部,因製作精良和所展示的人文情懷而大受歡迎。2014年4月,《舌尖》第2季開播,再掀收視熱潮。《舌尖2》的故事包括為弟弟掙取大學學費而在深山採蜜的西藏青年、因為女兒喜歡吃而學捉彈塗魚的父親……這些故事觸動人心,但也有不少人質疑背後的動機。《華爾街日報》網站旗下的《中國實時報》一篇評論指出,有觀眾認為該片是愛國主義宣傳而非美食紀錄片。此評論遭內地網友惡評,認為批評《舌尖2》政治化很牽強。
不過這種質疑並非無中生有:曾訪問《舌尖》多名導演的《財經天下》雜誌前記者謝夢遙透露,《舌尖》原本就以展示各民族團結、都市發展為主旨,定位面向國外市場,展現中國形象,因此審查嚴格:以第一季首集為例,一個講述廣西特產「八渡筍」因乾旱失收令經營者遭遇難題的故事,被總導演陳曉卿以「領導不喜歡災難」要求剪掉,執行總導演任長箴則反對剪輯。最終陳讓任交了50分鐘的影片,但其實每集只有48分鐘,陳悄悄蝷F那2分鐘。謝有關《舌尖》的報道也因「輿論嚮導有問題」,在刊物印出後收回銷牷C
不提食品安全 官媒讚揚
敏感的網民、內地傳媒也發現,《舌尖》未談及食品安全問題。有網民評論:「看《舌尖》覺得食物各種美好;看新聞覺得食物各種不安全。」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簡稱「共青團」)機關報《中國青年報》卻讚譽這效應:食品安全風聲鶴唳,「好在有《舌尖》,它喚醒了我們關於傳統食物的記憶,讓人有落地生根的安定感」。
海外發行反應佳
內地民間對《舌尖2》的海外宣傳意圖並不討厭,甚至十分自豪。事實上,該片在海外成績不俗,2013年已售出首輪海外版權,單片銷售額為35萬美元,創造了近年中國紀錄片海外發行紀錄。內地媒體盛讚該片使中國文化對世界更有吸引力,人民網有評論說《舌尖》系列對宣傳部門是一個啟示,又指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相比花大錢在美國時代廣場上租下大屏幕播放中國形象宣傳片,不如多拍文化紀錄片讓人家花錢買版權,更得以提升國家軟實力。
——綜合《明報》報道
■知識增益
中國借軟實力增國際影響
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主要分為硬實力(hard power)和軟實力(soft power),前者包括軍事裝備、科技、經濟發展等方面;軟實力較抽象,包括國家的文化影響力、道德標準、價值觀等。提出「軟實力」概念的國際關係理論大師約瑟夫.奈伊(Joseph Nye)2012年指出,中國近年茩姘B用軟實力,提升國際影響力,例如於全球各地成立孔子學院,又舉辦北京奧運、上海世博會等,在外交上也積極援助貧窮國家。不過,奈伊認為中國雖擅長動用國家機器辦事,卻不懂得利用公民社會的力量,如中國雖成功主辦奧運和世博,但艾未未被拘捕、劉曉波及陳光誠的遭遇卻顯出當局「說一套做一套」,令中國的國際形象大受損害。北京政府想把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打造成全球化媒體,但除非兩者能擺脫政府喉舌的定位,否則其信息不會被民眾重視。
評論:軟實力成功 須靠公民社會
中國前國家主席胡錦濤2007年曾指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時事評論員兼駐香港記者和作家秦家聰2012年撰文,認為中國在海外中國積極弘揚華夏文化,在超過100個國家設立超過400所孔子學院,教授漢語及中國文化,中央電視台亦赴美國開播,證明中國希望在傳統與現代文化上,增加國際影響力。而在國內,34個衛星頻道的「通俗」娛樂節目都被國家廣電總局控制播出的時間,部分要改為播放討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或宣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思想的節目。秦家聰認為,軟實力要成功,應是透過公民社會的建立。現時中國在政府領導之下發展軟實力的同時,卻壓制國內公民社會包括言論自由、政治參與等方面的成長,造成矛盾。
■相關概念
國家形象(national image)
文化(culture)
軟實力(soft power)
多層思考
1. 綜合網民及媒體對《舌尖上的中國》的評價。
2. 參考資料及就你所知,中國透過什麼方法運用軟實力提升國際影響力?
3. 中國於軟、硬實力上「說一套做一套」,令國際形象大受損害。你同意嗎?
參考資料
1.〈《舌尖》﹕^面佳餚 ^底統戰 央視紀錄片宣「民族團結」國家形象〉,《明報》,2014.05.05
2. Joseph Nye, China's Soft Power Deficit﹕
online.wsj.com/news/articles/SB10001424052702304451104577389923098678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