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考古工作人員於5月8日在重慶市大足區寶頂山國家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現場,對主尊造像腹部發現的「暗格」及其中的珍貴文物進行考察研究。這是大足石刻首次在造像本體發現類似「裝藏」所用的「暗格」。 「暗格」位於千手觀音主尊像腰部以下至蓮台部位,是2008年千手觀音造像進行前期勘察時發現,因所處位置特殊,專家和文物工作者推測可能為「裝藏」區域。所謂「裝藏」,是古代在塑佛像時,先在佛像背後留一空洞,開光時,由住持高僧把經卷、珠寶、五穀及金屬肺肝放入並封上。 今年4月26日,因千手觀音主尊修復工作的需要,工作人員取出封口石磚,打開「暗格」,發現主尊腹部「暗格」寬310厘米,高90厘米,左右進深分別為20.5厘米、32.8厘米,已取出陶瓷殘件、金箔殘片和有形石質殘件等歷史遺物。 目前,通過內窺鏡探測結果表明,該「暗格」內仍有較多填充物,主要為碎石和泥土,以及殘缺的瓷件,因為「暗格」空間狹長,部分區域有待下一步考察。 大足石刻始鑿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是中國北方石刻藝術開始走向衰落之際,南方崛起的一處大規模的摩崖造像群,它在石窟研究界素有「北敦煌、南大足」之說。千手觀音雕像於南宋時期開鑿,以其結構的獨特性及極高的藝術性成為大足石刻的「鎮館之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