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多安領導的正義及發展黨(AKP)2002年上台(埃氏因坐「政治監」翌年才任總理)後,被視為民主制度是否適用伊斯蘭社會的測試指標。土耳其政治觀察家指出,該國民主路面對的重大挑戰是能否擺脫對選票為王的迷信,更全面解讀民主合法性。
經濟好贏民心 反對派積弱難制衡
AKP自2002年首次參加大選後,得票一次比一次高,對上一屆(2011年)更逼近五成。經濟高速增長,民眾生活質素改善,是埃爾多安贏民心的關鍵,其支持者布明向本報描述,童年時父親薪金幾乎不夠一家糊口,AKP上台後「幾年內所有事突然變得愈來愈好」。他認為,那些30歲以上民眾能夠對比AKP上台前後的經濟表現,反對派無力搶奪這些票源,年輕一代則未經歷過苦日子,且愛在社交網絡表達不滿,成為反對派長遠拉攏對象。
對埃氏不滿的圖爾汗和耶爾德茲奧盧則認為,選戰連番得利是埃氏變專制的原因,「他開始以為可以為所欲為」。
伊斯坦布爾城市大學現代土耳其研究中心總監吉茲蕾(Umit Cizre)亦表示,埃爾多安並非贏在其保守政治理念,而是民眾滿足於社會財富福利分配相對改善,「屈服於資本主義的物質喜悅」。
吉茲蕾向本報指出,土耳其民主的最核心問題是制度上缺乏權力制衡,反對派積弱意味埃氏不受黨外掣肘,傳統政治文化令他無懼黨內約束。
吉茲蕾形容,土國政黨領袖一向不受黨架構限制,沒有政治派系可挑戰其意願和行動,「AKP高層對領袖(埃氏)的『保守 - 道德主義 - 專制』轉向的沉默以至似乎合謀,實際上是黨內民主的完全缺失」。
現代土耳其建基於國父凱末爾的軍事強人統治,吉茲蕾認為,1982年政變後沿用至今的憲法,為軍方預留插手空間,也令行政部門在決策過程中欠缺「直接的立法角色」作民主制衡。但她強調政客亦有責任,她指出,該國多數「中間主義」政治人物的共通點是對民主抱持「機會主義或務實主義」,在野時高呼民主,強勢上台後卻轉求鞏固權力。
伊斯坦布爾智庫Edam主席于爾根(Sinan Ulgen)指出,土耳其近期動盪的根源是埃氏漠視程序合法性。于爾根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稱,埃氏以物質為評判民主合法性的標準,但落實法治、決策透明、維護媒體自由及在制定政策過程中保證民眾參與等程序正當性與民主其他支柱同等重要,並且是自由民主政體與非民主政體的本質區別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