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葉劉淑儀畢業於聖士提反女子中學,曾留學英美,在殖民年代做政務官,英語了得不是新聞。十年前推銷《基本法》23條立法不果後辭官,赴美留學,退出「熱廚房」,卻一頭栽進清史世界,用英語學清史,還讀了個碩士回來。
葉太最初重返美國史丹福大學亞洲語言系擔任訪問學人,其後獲該校中文博士課程及東亞研究文學碩士課程取錄。蘇成捷教授(Matthew Sommer)的清史課,讓中史科只得中五程度的葉太覺得很有趣,她舉例說,蘇成捷教授專研清代法制,上課時還讓他們看清代刑具,「原來清代刑具有規劃的,如打八十大板,好像看戲那樣,那塊板幾長、幾厚、幾重都有規定,棍的大小都(有)嚴格(規定)」。
中西比較 讀出清史新角度
選擇清史,似捨遠取近,葉太說是因為古代歷史較難﹕「第一是史料難尋,如(要)到河南等地發掘;第二是要看古文(文言文),古文當然難些,較明清文學,如《牡丹亭》難。」
以外語讀中史,則是捨易取難,葉太有內地同學就因英語水平不足而放棄。但葉太認為,外國會用中西文化比較的角度教歷史和文學,從西方角度分析中國古代學說,會有新的看法。她舉例說,中西方對於「情」有不同詮釋,西方哲學從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開始,已經有reason(理性)和passion(激情)的對立,而中國則有「惻隱之心」、「明心見性」等,以「心」代表,「(與西方哲學不同)沒有理性與感性的dichotomy(二分法),而西方學者譯『心』做heart-mind」,兩者背後的哲學概念不同。
文:劉慧盈
圖:黃志東、劉慧盈
《語文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