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重陽節,也是中國首個法定意義上的老人節,有關養老的話題備受關注。在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的情境下,「中國式養老」面臨諸多困局: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機構養老服務供給緊張,養老金面臨缺口及保值升值難題……如何破解種種困境,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已成為當今中國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
據中新網報道,「中國老年人口基數龐大,增長速度快,老齡化程度正日益加深,養老問題也日益凸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李迎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當前,中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階段。2012年底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94億,2020年將達到2.43億,2025年將突破3億。
「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可謂形勢逼人。」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對記者說,計劃生育政策加上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使得中國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大大增加。根據今年2月發布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顯示,中國的空巢老年人口數量2013年將突破1億人大關。
唐鈞指出,中國正遭遇「4—2—1」的家庭贍養困局。當兩個獨生子女組成的家庭要承擔4個甚至更多老人的養老責任時,無論在經濟還是精力上,都是「難以承受之重」。在房價、兒女撫養費用不斷上漲以及就業競爭等社會經濟壓力下,家庭養老功能大大弱化,「養兒防老」的傳統養老模式正受到衝擊。
李迎生告訴記者,家庭養老功能弱化主要表現在家庭照料上,受時間、精力、金錢所限,照顧父母令相當一部分人群有心無力。現在很多「獨一代」不僅無法「養老」,甚至要「啃老」,有些老人甚至無奈地調侃:「養兒防老」現在成了「養老防兒」了。
養老服務面臨「十年等一牀」窘境
多位專家對記者表示,在家庭養老功能面臨弱化的同時,機構養老服務也面臨着供需矛盾緊張,養老機構數量不足,設備缺乏,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唐鈞指出,目前中國老齡化程度愈來愈高,而養老服務體系滯後於養老服務需求,這正是所謂的「未備先老」。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與社會建設研究室主任鍾君也告訴記者,目前養老服務資源並不充足,敬老院、老年公寓等養老服務設施遠遠滿足不了現在的需求。
民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與中國近2億老年人口相比,截至2012年底,中國4.4萬個各類老年服務機構所擁有的牀位僅為416.5萬張,供需矛盾可見一斑。
李迎生指出,現在面臨的困境是,公辦養老院由於有國家補貼,設施條件好,費用低,大家都想去,但是很難進,甚至出現了「十年等一牀」的情況,而私立養老院條件比較好,但價錢太高,只有一小部分人能承擔得起。
唐鈞表示,現實情況是,公辦養老院住得滿,而民辦養老院空牀率比較高。對民辦養老院,目前政府雖然也會給一點補貼,但數額很有限。所以,民辦養老院只能走市場的路子,成本比較高,收費也比較高,所以就住不滿,空牀率比較高。
養老金制度面臨缺口和保值難題
除了老年人口多、養老資源少,「錢緊」也是中國應對老齡化的瓶頸之一。李迎生表示,當前中國面臨着「未富先老」的挑戰,隨着老年人口愈來愈多,未來養老金出現缺口的可能性比較大。
事實上,近一段時間,關於中國養老金缺口、空帳等問題頻繁引發各界擔憂。雖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23,941億元,但輿論仍普遍擔心,隨着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未來養老金會出現缺口。
中國社科院2012年底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發展報告2012》顯示,2011年,中國有14個省(直轄市)養老基金收不抵支。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險基金監督司司長陳良今年6月24日在一次研討會上曾表示,中國人口老齡化來勢迅猛,未來基本養老保險支付面臨巨大壓力。
除了可能出現的缺口問題,養老金的保值增值問題也值得憂慮。陳良指出,偏窄投資渠道讓現有的養老金面臨貶值風險。按照現行政策規定,中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只能存入銀行和購買國債,由於投資渠道偏窄,在物價不斷上漲的情形下,基金實際上處於貶值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圍繞着養老金問題,長期存在的養老金雙軌制一直飽受詬病。李迎生指出,養老金雙軌制下不同人群養老金待遇差別懸殊,由此導致的不公平問題日益引起民眾不滿,養老金並軌勢在必行。
但鍾君對記者表示,短期內仍看不到養老金並軌政策出台的可能性。
面對「人多、錢緊、資源少」的困境,「中國式養老」該何去何從?今年8月16日,國務院提出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線」的基礎上,發揮市場活力,推動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角」。
實現「老有所養」亟待破題
9月13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同時還提出,要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也就是近期引起熱議的「以房養老」試點。
唐鈞認為,從整體來講,養老問題需要一個合理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以房養老」是一種解決養老問題的有益探索,但這是一個小眾的政策,考慮到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和國情,這並不適合大多數人。未來在養老社會服務方面,政府要更多的收入,讓老人的需求變成有支付能力的有效需求。
鍾君則表示,養老制度頂層設計要能夠充分發動社會力量,當政府提供不了足夠的資源時就要通過向社會力量購買養老公共服務來解決問題。同時要放開對社會性養老機構的管制,對於社會性養老機構的建立給予更多鼓勵和政策優惠。
鍾君建議,要在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打開一個通道,可以考慮大力發展非盈利性質的養老服務機構,例如可以在社區設立日間照料所,通過老人自己出點錢,政府給予一定補貼的方式維持機構基本運營,為老人提供吃飯、醫療等基本生活照料。這樣既能減少機構養老的壓力,又能排解老人情感缺失的寂寞。此外,鍾君指出,還要加強對養老金的監管,拓寬基金投資渠道,以實現養老金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