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公約」終極談判 專家籲正視毒害
27學者撰文示警 塑膠危機致病奪命年損12萬億元
《全球塑膠公約》新一輪談判周二(5日)起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爭取達成解決塑膠污染問題的具約束力協議,而今次或是最後一輪談判,路透社等傳媒形容是「最後機會」,預計化石燃料大國及其他國家對於是否限制原生塑膠生產仍會有巨大分歧。而在會議開始前,由27名全球多地公共衛生專家組成的團隊周日(3日)在科學期刊《刺血針》發表文章提出警告,指出塑膠對人類和地球健康構成「嚴重而日益加劇而未被充分重視的威脅」,文章表示這場塑膠危機導致嬰兒至老年人的疾病與死亡,每年最少造成1.5萬億美元的健康損失。
日內瓦開會10天 各國分歧難解
這場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召開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C)會議為期10天,將有近180國或地區代表出席,屬去年底在韓國釜山舉行首部分第5輪會議(INC-5.1)後的第2部分(INC-5.2)。
塑膠污染問題可謂無所不在,在最高的山峰、最深的海溝及人體幾乎每個部位都被發現有微塑膠。雖然近年國際愈趨關注問題,然而去年底談判上,支持及反對協議的國家分歧未解:其中一方的國家尋求達成具全球約束力的協議,限制生產並逐步淘汰有害化學物質;產油國則希望聚焦廢物處理。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預計如不採取任何行動,全球塑膠消耗量到2060年或之前或增加3倍,UNEP亦預計到2040年或之前,土壤和水道的塑膠垃圾將大增50%。
來自澳洲、美國、瑞典、英國、瑞士等國的27名公共衛生專家周日(3日)在《刺血針》就塑膠污染問題發表文章,指塑膠在其生命周期每個階段、以及人們生命每個階段都引發廣泛疾病,嬰幼兒尤其易受傷害。學者稱塑膠廣泛影響健康,包括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與呼吸系統疾病,亦會增加感染風險。文章又引述去年另一份研究,指3種在塑膠常見的化學物質會影響健康,為涵蓋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38個國家,一年帶來約11.7萬億港元損失。該研究指雙酚A(BPA)與全球23.7萬宗缺血性心臟病死亡和19.4萬宗中風死亡有關。
在《刺血針》發表文章的主要作者、波士頓學院的地球健康全球觀察站主任蘭德里根(Philip Landrigan)稱相較氣候變化和空氣污染,塑膠對人體健康影響長期未受重視,但如今證據顯示這問題非常嚴重。蘭德里根稱撰文的專家團隊並非主張全面淘汰塑膠,指塑膠在現代社會有很多不可或缺用途,但要將這些有各種用途的塑膠跟即用即棄塑膠區分出來,指後者佔塑膠產量四成。
「源頭滅膠」提案阻力大
對於限制原生塑膠生產的提案,外界普遍不看好能說服俄羅斯、伊朗、沙特阿拉伯,甚至是立場相對溫和的巴西等國。但有關逐步淘汰有害產品與化學物質的提案則獲得較多國家支持,包括積極推動談判進程的巴西。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大致反對全球環保協議,蘭德里根對日內瓦會談持謹慎態度,但他亦表示「我們仍有責任繼續推動」。(金融時報/衛報/法新社/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