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資助縮水 中小企憂礙拓業務 1:1配對降至1:3 上限減至80萬
【明報專訊】《財政預算案》提出削減兩項支援中小企的資助計劃,上月起「BUD專項基金」及「市場推廣基金」的政府與企業投放資金比例,由現時1比1改為1比3,即政府資助額改為企業投放的三分之一,政府首期撥款也由75%縮減至20%;連同「電商易」項目在內,「BUD專項基金」資助上限由100萬元減至80萬元。有正準備申請「BUD專項基金」的中小企稱,成功申請資助可令發展「相對沒那麼吃力」,但擔心縮減資助金額及比例,會令公司資金流變得緊張。
明報記者 施晉宇
成立5年的歷智成環保科技主要提供環保節能的產品和服務。公司董事黃成輝受訪稱,計劃今年投資最少300萬至400萬元,在內地、泰國及馬來西亞開設分公司並拓展業務,本月已與一內地公司在廣州設分部。他擬申請BUD專項基金拓展內地業務,舉例參與展覽及增加社交媒體推廣。黃表示,公司目前在日本設生產線,擬待內地發展穩定後,將生產線轉移至內地,減低營運成本。他預計政府資助減少後,公司資金流會較為緊張,需動用更多公司資金拓展業務。
連市場推廣基金料年省16億
BUD專項基金和市場推廣基金去年分別批出16.82億及8.09億元,分別涉2671及24,875宗申請(見表);以去年金額為例計算,若資助比例改為1比3,將可為兩項基金分別節省約11.2億及約5.4億元。
政府連續兩年錄得千億元財赤,自由黨立法會議員邵家輝認為,基本資助方式調整後,變相令中小企資助減少,他估計與政府財政緊絀加上過去數年中小企申請數量大增有關。
面對美國向多國實施對等關稅,邵稱不少企業資金緊張,如貨物遭暫緩出口,認為政府需紓緩企業資金流燃眉之急。他認為,美國市場現時增添不穩,長遠需加快開拓其他新興市場,如政府財政許可,不應減少支援,否則可能減慢中小企推廣。他相信不少企業會歡迎政府日後恢復至1比1資助,增加企業拓展業務的資金。
工貿署稱申請大增
調整確保廣泛受惠
對於業界期望維持原本資助方案,工貿署回覆,面對經濟轉型及環球營商環境不確定,政府料中小企對支援需求日益殷切,需求大幅上升下有需要調整。署方表示,調整是希望企業慎重選擇「適當及具成本效益」項目,並更願意投放資源,以確保有限資源下,基金有廣泛受惠面及可持續性,令更多企業持續獲支援。
經民聯副主席工業界議員吳永嘉上周在立法會特別財委會曾提出,兩項基金資助在目前形勢下「不加反減」,關注當局在新環境轉變下,會否考慮提升基金的資水平。工貿署長廖廣翔當時回應稱,調整是因應申請大幅上升及資源有限。廖補充,署方同時放寬上限10萬元的Easy BUD,合資格的中小微企由每6個月改為每3個月可申請一次,即申請資助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