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關稅戰下港有機遇
【明報專訊】英國雜誌《經濟學人》發表評論文章,形容在中美關稅戰之下,香港或「扭轉過去數年跌勢」,成為中國企業唯一可吸收外來資金、同時外國人可把握中國增長的地方。
文章表示,中美關稅戰等同貿易禁運,分隔世界兩個最大經濟體,香港商界精英出乎意料地冷靜,部分人認為全球營商秩序重塑下,香港可收復過去數年失地,文章形容此看法非「創傷後幻想」。
文章提及,中國企業需要國際資本及專門知識,但內地有資本限制,美國反華論調下,令本身撤出內地的美國律師及顧問腹背受敵,同時華企難在美上市,新加坡金融市場太小,只剩香港可考慮。文章提到,不少銀行家由新加坡返港,香港的外國律師行數目回升,而對擔心不能涉足內地、又不想錯過趨勢的外國人來說,香港是渠道之一。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說,關稅戰令香港一方面加快融入國家,一方面對外聯繫扮演更重要角色,吸引資金和人才。他說香港在中美發揮橋樑角色有困難,「政治上一定站在國家一邊」,但工商界及學術界仍有空間聯繫美國業界。
劉兆佳料窗口作用增 利引資吸才
多名議員昨在立法會審議財政預算二讀辯論時,促政府應對關稅戰帶來的風險,同時說香港要繼續維持自由港和零關稅。教聯會鄧飛說,未來可能進展至科技封鎖,建議政府制訂政策時評估地緣政治風險。工聯會鄧家彪說,政府要時刻準備應對潛在「極端狀態」,舉例聯繫匯率一旦受攻擊、港元一旦遭剔出銀行SWIFT等。他建議政府可透過更進取的藥物註冊制度,引入內地以至環球藥物來港,讓香港成為全球醫藥服務中心。
(關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