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藝術科技跨界 浸大樂團演奏放映腦電波
【明報專訊】浸會大學交響樂團本月初舉行周年音樂會,尾段演奏馬勒《D大調第一交響樂曲》時,擔任樂團指揮的浸大協理副校長(跨學科研究)潘明倫與其中3名樂手戴上頭套裝置,台上屏幕展示4人的腦電波影像。潘說戴頭套不美觀,但欲以行動親身向公眾及學生展示藝術科技的跨界別合作,「不論是我的學生,還是做學問的、做藝術的,他一定要勇氣跨出這一步」。
結合AI展影像 蒐數據研提升演奏
馬勒《D大調第一交響曲》第四樂章速度多變,開首節奏緊湊,中段稍漸柔和。音樂會演奏該曲時,運用「近紅外光」實時監測演奏者腦部血氧飽和度,捕捉指揮、小提琴、單簧管及敲擊樂手的腦部活動變化,透過AI以動態視覺影像展示,同時蒐集數據另作研究,探討如何提升演奏水平及降低演出者緊張感。
對於坊間有指不少藝術科技的合作流於表面,潘說現時部分涉及藝術的腦科學研究,「10個研究員中,沒有一個是音樂家或藝術家」,認為培養跨學科領域的人才尤其重要,需掌握彼此領域的學識,方可助締造具意義的合作。
教資會將每年削減2%八大撥款,問及會否擔心院校藝術及音樂項目被削資助,潘說現時AI是熱門科目,自然多人報讀,但其他學科亦有必要存在,作為教授有責任對外說明學科的重要,亦需推出切合社會需要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