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復修大東山爛頭營百年石屋 營地當年供宣教士退修 小屋續「守營人」角色支援保育
【明報專訊】位於大嶼山大東山的「爛頭營」是香港罕見的高山營地建築群,已有近百年歷史,至今仍有人居住,中大建築學院完成復修其中一間石屋,包括修補損猁瑰藂迭A加設太陽能供電系統及旱廁,讓其延續「守營人」小屋的角色,亦成為保育研究支援站。研究團隊又解開建築群的石材來源之謎,這些建於海拔800多米的石屋,原來當年是就地取材,在附近開採石料建成,團隊亦重新發現昔日築壩修建的游泳池。另外,復修項目計劃成立一支「保育守護隊」,向行山客宣傳營地歷史,勸喻他們尊重居民隱私,培養公眾對鄉郊保育的意識。
明報記者 馬耀森
海拔869米的大東山是香港第三高山,西靠鳳凰山,右連二東山(海拔749米)及蓮花山。在大東山與二東山之間的山脊上,分佈22間石屋。這些石屋由一群不同國籍及宗派的基督教宣教士於百多年前修建,經歷百年風霜,至今仍保留原始風貌和景觀,成為歷史與自然的見證。
中大建築學院於2022年獲「大嶼山保育基金」資助約1250萬元,在爛頭營居民協會同意下,修復及保育其中一間「守營人」宿舍(Caretaker's Hut),為期3年。守營人小屋已於今年初完成修復。
復修建材直升機運送
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鍾宏亮說,爛頭營建築群位於高山之上,需以直升機運送建築材料,而由於建築群位於南大嶼郊野公園範圍內,對上落貨及搬運均有嚴格要求,例如直升機只能在空中卸貨,不會降落,建築廢料亦要以直升機運走,以免影響郊野公園。
研究團隊在開展復修計劃前,曾詳細研究建築群及其歷史,發現現存19間有號碼的石屋,另有3間包括守營人小屋、飯堂(Mess Hall)及傭人小屋(Amah's Hall),合共22間,面積由250至600平方呎。整個建築群的興建工程橫跨10多年,首批包括守營人小屋的12間石屋於1925年建成,至1930年代再有石屋陸續建成。
小屋原供守營工人使用
裝門窗「生態廁所」煥新生
鍾宏亮說,昔日宣教士到營地退修,會聘請工人看守營地,他們亦需運送糧食與食水等物資上山,平時往返營地及梅窩補給物資。中大團隊進場時,發現守營人小屋已荒廢多年,幸損狺ㄩ熗Y重,只需修修補補,不過仍需符合擬定的「保育管理計劃」行事,例如以石灰混合水泥修補牆身,令牆身有透氣作用。團隊發現守營人小屋曾兩次擴建,原本以砌石建成的部分約佔三分之一,其餘為以石屎建造的擴建部分,屋內仍可見砌石牆與石屎牆重疊。團隊為小屋重新安裝門窗,原來的雙層設計保留,內為玻璃,外面以玻璃纖維代替木板,有防風及防盜功能。團隊另為小屋安裝太陽能照明及「生態廁所」。
鍾宏亮稱,昔日教會修建爛頭營建築群是為了退修之用,石屋設計簡單,面積不大,後來因空間不足,部分石屋曾擴建。由於山上無自來水及供電,大部分石屋屋頂都有儲水箱,部分後來加裝太陽能板。
地理專家驗石解取材謎
爛頭營建築群主要以石塊建造,鍾說中大地理系專家深入營地附近叢林,找到有開採痕[的石塊,化驗顯示與石屋石塊幾乎完全琣X,顯示當年興建時是就地取材,毋須運石上山。他說初期落成的建築群雖以石塊建造,建築風格簡樸,但個別石屋選用的石塊呈圓角,與大部分石屋的方形石塊不同。
向行山客講歷史望保育屋群
除了修復工程外,團隊亦成立「保育守護隊」,至今訓練約20人,負起保育爛頭營的工作。鍾宏亮說,近年行山客增加,但未必知道營地歷史,以及部分石屋仍有人居住,部分行山客會爬上屋頂拍照和紮營,甚至擅闖石屋,侵犯居民私隱,故成立守護隊向行山客講解建築群歷史,亦會豎立解說牌、量度山徑的損耗情G,今個月起開始運作。團隊之後會向政府及居民建議下一步的保育工作,例如是否將守營人小屋交由政府管理,長遠令建築群得以傳承下去。
(城市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