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4.13
    星期日

中大復修大東山爛頭營百年石屋 營地當年供宣教士退修 小屋續「守營人」角色支援保育

[2025.04.13] 發表
中大建築學院完成修復圖中爛頭營的「守營人」小屋。爛頭營位處的大東山以芒草美景知名,中大建築學院與「香港行跡」合辦導賞活動,首場於上月底舉行,邀請市民一同探索大東山之美,親身體驗爛頭營小屋的獨特魅力。圖中人為活動導賞員。(馮凱鍵攝)
位於大嶼山大東山的爛頭營是華南及東南亞現存唯一具規模及風格的高地石屋建築群,共有22間石屋,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地位。(馮凱鍵攝)
爛頭營有19間石屋,現時仍有多間由教會持有,不時舉行聚會,大部分保存良好,當中部分屋頂加裝鐵絲網,防止有人爬上屋頂。(馮凱鍵攝)
昔日「守營人」宿舍供工人居住,他們往返山上及梅窩,將物資搬運上山,供其他石屋的宣教士使用。復修後的小屋提供基本設施如碌架H及儲物櫃,供入住者使用。(馮凱鍵攝)
爛頭營石屋門窗採雙層設計,守營人小屋亦不例外,窗內層為玻璃,外層在復修後以玻璃纖維取代原來的木板,有防風及防盜功能。(馮凱鍵攝)
昔日宣教士在爛頭營附近修建泳池,現已荒廢,雨季水位會較高,行山客稱之為天池。(馮凱鍵攝)
復修後的「守營人」小屋安裝了太陽能板,供電予照明系統,不過山上沒有自來水,所以加設了生態旱廁。(馮凱鍵攝)
大嶼山大東山是熱門行山路線,不少行山客途經爛頭營一帶,會爬上屋頂上拍照打卡,又遺下大量垃圾,中大團隊呼勸行山客「自己垃圾自己帶走」。(馮凱鍵攝)
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鍾宏亮表示,爛頭山建築群位於山上,復修工作不容易,單是以直升機運送建築材料已是一大挑戰。(中大建築學院提供)

【明報專訊】位於大嶼山大東山的「爛頭營」是香港罕見的高山營地建築群,已有近百年歷史,至今仍有人居住,中大建築學院完成復修其中一間石屋,包括修補損猁瑰藂迭A加設太陽能供電系統及旱廁,讓其延續「守營人」小屋的角色,亦成為保育研究支援站。研究團隊又解開建築群的石材來源之謎,這些建於海拔800多米的石屋,原來當年是就地取材,在附近開採石料建成,團隊亦重新發現昔日築壩修建的游泳池。另外,復修項目計劃成立一支「保育守護隊」,向行山客宣傳營地歷史,勸喻他們尊重居民隱私,培養公眾對鄉郊保育的意識。

明報記者 馬耀森

海拔869米的大東山是香港第三高山,西靠鳳凰山,右連二東山(海拔749米)及蓮花山。在大東山與二東山之間的山脊上,分佈22間石屋。這些石屋由一群不同國籍及宗派的基督教宣教士於百多年前修建,經歷百年風霜,至今仍保留原始風貌和景觀,成為歷史與自然的見證。

中大建築學院於2022年獲「大嶼山保育基金」資助約1250萬元,在爛頭營居民協會同意下,修復及保育其中一間「守營人」宿舍(Caretaker's Hut),為期3年。守營人小屋已於今年初完成修復。

復修建材直升機運送

中大建築學院副教授鍾宏亮說,爛頭營建築群位於高山之上,需以直升機運送建築材料,而由於建築群位於南大嶼郊野公園範圍內,對上落貨及搬運均有嚴格要求,例如直升機只能在空中卸貨,不會降落,建築廢料亦要以直升機運走,以免影響郊野公園。

研究團隊在開展復修計劃前,曾詳細研究建築群及其歷史,發現現存19間有號碼的石屋,另有3間包括守營人小屋、飯堂(Mess Hall)及傭人小屋(Amah's Hall),合共22間,面積由250至600平方呎。整個建築群的興建工程橫跨10多年,首批包括守營人小屋的12間石屋於1925年建成,至1930年代再有石屋陸續建成。

小屋原供守營工人使用

裝門窗「生態廁所」煥新生

鍾宏亮說,昔日宣教士到營地退修,會聘請工人看守營地,他們亦需運送糧食與食水等物資上山,平時往返營地及梅窩補給物資。中大團隊進場時,發現守營人小屋已荒廢多年,幸損狺ㄩ熗Y重,只需修修補補,不過仍需符合擬定的「保育管理計劃」行事,例如以石灰混合水泥修補牆身,令牆身有透氣作用。團隊發現守營人小屋曾兩次擴建,原本以砌石建成的部分約佔三分之一,其餘為以石屎建造的擴建部分,屋內仍可見砌石牆與石屎牆重疊。團隊為小屋重新安裝門窗,原來的雙層設計保留,內為玻璃,外面以玻璃纖維代替木板,有防風及防盜功能。團隊另為小屋安裝太陽能照明及「生態廁所」。

鍾宏亮稱,昔日教會修建爛頭營建築群是為了退修之用,石屋設計簡單,面積不大,後來因空間不足,部分石屋曾擴建。由於山上無自來水及供電,大部分石屋屋頂都有儲水箱,部分後來加裝太陽能板。

地理專家驗石解取材謎

爛頭營建築群主要以石塊建造,鍾說中大地理系專家深入營地附近叢林,找到有開採痕[的石塊,化驗顯示與石屋石塊幾乎完全琣X,顯示當年興建時是就地取材,毋須運石上山。他說初期落成的建築群雖以石塊建造,建築風格簡樸,但個別石屋選用的石塊呈圓角,與大部分石屋的方形石塊不同。

向行山客講歷史望保育屋群

除了修復工程外,團隊亦成立「保育守護隊」,至今訓練約20人,負起保育爛頭營的工作。鍾宏亮說,近年行山客增加,但未必知道營地歷史,以及部分石屋仍有人居住,部分行山客會爬上屋頂拍照和紮營,甚至擅闖石屋,侵犯居民私隱,故成立守護隊向行山客講解建築群歷史,亦會豎立解說牌、量度山徑的損耗情G,今個月起開始運作。團隊之後會向政府及居民建議下一步的保育工作,例如是否將守營人小屋交由政府管理,長遠令建築群得以傳承下去。

(城市保育)

更多港聞
中學教師飛鵝山墮崖亡 警列自殺
【明報專訊】3名青年前日行山時,在飛鵝山崖邊發現背囊及相機等財物,懷疑有人發生意外,遂報警。救援人員搜索至深夜,在山坡草叢發現墮崖男子的遺體... 詳情
【明報專訊】運輸及物流局長陳美寶昨日發表網誌表示,即使興建期間遇上3年新冠疫情,2017年動工的中九龍幹線將於今年底如期迎來工程尾聲,可讓市...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21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Vancouver Chinese Newspaper

5368 Parkwood Place, Richmond B.C. V6V 2N1 | Tel.: (604) 231-8998 | Fax: (604) 231-9881/9884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604) 231-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