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正面背面樣品首同場展 吸睛十足
「九天攬月——中國探月工程20年」展覽4月1日起在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這也是月球正面與背面樣品全球首次對比展出。展覽吸引了大量觀眾,許多都是直奔探月工程展館,記者下午一時半到達國博時,也排隊20多分鐘才能進館。
從嫦娥一號的「繞月探測」到嫦娥三號的「落月巡視」,再到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的「月面採樣返回」,也圓滿完成了2004年探月工程立項之初「繞、落、回」三步走的戰略。
展覽以「科技+科普、成就+文化」為主線,有模型展示,還有資料及知識科普,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能從展覽中收穫樂趣。
配放大鏡看月壤
月球正面和背面樣品全球首次同時展出,包含月壤岩屑及粉末。月壤樣本被放置在展覽中心的位置,許多觀眾爭相觀賞,每個人觀看時都放輕動作。月壤樣本非常珍稀,展覽也只展出了非常少的樣本,博物館配了放大鏡供大家觀察。一開始很多觀眾不知道放大鏡的用法,待有人拿起放大鏡後,觀眾們紛紛選擇用放大鏡來近距離觀察月球土壤。除了放大鏡,館內還準備了顯微鏡,可供觀眾細緻「研究」月壤成分。
據館內介紹,嫦娥六號帶回的月壤樣品密度較低,結構較為鬆散,孔隙率較高,與嫦娥五號樣品相比,斜長石含量明顯增加,而橄欖石含量顯著減少,表明該區域的月壤明顯受到了非玄武岩物質的影響。
第六種新礦物——嫦娥石:粒徑10微米
同時,科研人員們從嫦娥五號帶回來的月壤中,通過X射線衍射等一系列高新技術手段,在14萬個月球樣品顆粒中,分離出一顆粒徑約10微米大小的單晶顆粒,被命名為「嫦娥石」,是人類在月球上發現的第六種新礦物,中國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在月球發現新礦物的國家。
小朋友「看不懂」仍想當「科學家」
許多和家長一同前往的小朋友都在仔細觀察,不過大多數都說「看不懂」,儘管如此,仍舊有許多小朋友燃起了對月球和科研的興趣,對家長表示「將來要當科學家」。除了小朋友,也有很多金髮碧眼的外國觀眾對月壤非常感興趣,有些還帶了翻譯,邊觀賞邊聽翻譯的講解。走出展廳,很多人在留言本上寫下了自己的祝福,祝中國繁榮昌盛,祝中國探月事業更上一層樓。駐京記者 王佩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