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買住宅宗數 4年翻逾26倍 公司名義買家同急增 當局稱未統計多少屬輸入人才
【明報專訊】政府近年放寬住宅樓宇買賣限制,據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數據,非香港身分證個人買家的買賣協議數目,由2020/21的110宗,大增至2024/25年度(截至今年2月底)的2997宗(見圖),涉及物業價值313億元;而公司名義入市的買家亦升逾兩倍至3296宗。至於近年政府推出各項人才計劃,稅務局稱並沒有就住宅物業買家是否通過輸入人才計劃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來港的人士做統計。
財庫局回覆議員簡慧敏就財政預算案提出的問題,數據顯示港人買住宅物業宗在2020/21年度有近7.3萬宗,其後交易量下跌,在2024/25年度(至2月28日),買賣數目為4.8萬宗,交易額3417億元,佔交易金額78.4%。至於非香港身分證人士買樓,2024/25年度(至2月底)有2997宗,交易額313億元,佔交易金額7.2%。
政府推出「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投資移民),去年10月容許計算投資移民購入5000萬元或以上住宅物業。議員陳健波詢問政府有否建立機制,評估計劃如何帶動本地經濟。財庫局稱至今年2月底,投資推廣署接獲918宗申請,並已批出868宗申請的淨資產審查和386宗申請的投資規定審查。該局稱,如接獲的申請全數獲批,預計可為香港帶來超過270億港元的資金。不過,獲批個案中暫未有申請人投資於住宅房地產。
投資移民接918宗申請 料引資270億
「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自2024年3月起接受申請,財庫局回覆議員陳沛良提問,指入境處接獲入境申請828宗,按個案來源,個案最多來自幾內亞比紹(410宗)及瓦努阿圖(250宗)。
另外,在政府公共財政方面,議員謝偉俊引述有經濟學者以「借錢梗要還、還得到先好借」形容舉債安排,要求財政司長回應。財庫局回應稱,預計2025/26至2029/30年度期間,每年發行債券約1500億至1950億元,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將維持在12%至16.5%的水平,認為屬於「非常穩健和可控的水平」,遠低於大部分先進經濟體的債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