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許昌挖出87遺骸 料屬抗日軍人
「三冀阻擊戰」故地 當局啟身分查證程序
【明報專訊】河南許昌襄城縣庫莊鎮中冀村近日從一口枯井中發掘出87具遺骸以及子彈、帽徽等軍用物品,其中部分遺骸頭骨有彈孔,初步相信屬抗日戰爭陣亡的中國軍人。許昌官方周二(1日)證實消息,表示目前已停止挖掘,鄭州大學技術團隊正核實遺骸身分信息、復原死者生前樣貌,據此尋找遺屬、後人,展開烈士追認流程。
有頭骨留彈孔 另發現子彈帽徽
綜合《新京報》等內地媒體報道,遺骸層深逾6米,部分遺骸頭骨有彈孔,除遺骸外還有未發射的子彈、皮帶扣、紐扣、帽徽、花露水等物品。
遺骸收殮工作由湖南龍越和平公益發展中心「英魂回家」項目組、鄭州大學考古實驗室周亞威教授團隊合作。「英魂回家」項目組負責人余浩表示,全部遺骸已運抵鄭州大學實驗室,技術團隊將用DNA(去氧核醣核酸)鑑定死者身分,通過骸骨分析、頭骨復原技術,嘗試還原死者生前樣貌,需兩三個月;其他遺物則由當地政府部門協調保管。
井內混葬骸骨交錯 增發掘難度
余浩表示,學者早在2010年就發現襄城枯井埋葬士兵遺骸的線索,直到當地義工去年與「英魂回家」聯繫後開始實地調查,通過查閱史料、整理村民口述,庫莊鎮政府今年初劃定區域,2月26日開始發掘遺骸。枯井痕[已難見,團隊掘地逾4米才發現井壁,其後工作一度因大雨中斷。他表示,枯井狹小,且遺骸被混葬井內,頭骨和身體其他部分交錯,無法在第一時間將骸骨分成獨立個體,增加發掘難度。
許昌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表示,已要求下屬單位保護現場,成立工作專班,啟動DNA檢測及史料核查,避免草率結論。該局優撫和褒揚科科長邵勝傑表示,認定烈士須經一系列複雜法定程序,目前重點是核實遺骸身分、陣亡背景是否與抗戰相關,需嚴謹調查方能作結論。
侵華日軍1944年春發動大規模攻勢,持續至年底,史稱「豫湘桂戰役」;同年4至5月「豫中會戰」期間,襄城縣庫莊鎮前冀村、中冀村、後冀村(合稱三冀)爆發「三冀阻擊戰」,中國軍隊傷亡枕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