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close-up:參與國際iGEM競賽 中學生擴闊眼界
【明報專訊】香港政府積極推行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以應對未來社會對創新科技人才的需求。國際基因工程機器競賽(iGEM-International 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chine Competition)是國際合成生物學競賽,iGEM 2024中,香港7支高中學生聯隊獲得4金2銀1銅及2個全球最佳特別獎項的成績,更有團隊獲選為全球十強隊伍。
文:鍾美㼆
圖:賴俊傑、鍾美㼆
iGEM競賽由麻省理工學院於2003年創辦,以「合成生物學」為核心,是結合工程學、生物學、商學、資訊學與人文科學的國際學術競賽,旨在透過人工設計及建構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生物系統,以解決能源、材料、環境和健康等社會問題,並研發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此外,iGEM亦講求人文實踐及公眾教育,期望與在地連結,實現科學家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
讓各國隊伍分享知識
由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的林衍君(Emily)為隊長的聯校團隊,在iGEM 2024中獲得銀獎。參賽的香港同學均表示,參加iGEM是難得的學習體驗,亦使他們大開眼界。來自九龍華仁書院的郭智衡(Calvin)說,iGEM提供了一個途徑讓各國隊伍分享知識,他舉例說,中國人較熟悉傳統中藥,外國人對化學藥物,如藥物對人體內部的化學反應有較深認識,大家可在比賽中交流。
透過比賽看見自己不足
除了交流知識之外,參賽同學亦能從比賽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Emily表示,參賽過程讓她明白應該怎樣做完整的實驗,「不知道做實驗要面對如此多嘗試與失敗」。香港培正中學的魏熙琳(Elvina)說透過比賽看見自己的不足,她解釋iGEM涉及多個範疇,「不單是做實驗,可能要做網頁、設計卡牌遊戲,(這些)都要學會不同的技巧才可以應付」。九龍華仁書院的吳天昊(Timothy)亦同意Elvina的說法,他表示因團隊這次做醫學治療的項目,他本以為自己對這方面已很了解,「但結果到別人的攤位一看,很快就意識到自己有很多事情都不懂」。 香港培正中學的陳凱盈(Gabrilelle)亦直言與其他國家隊伍交流時曾驚歎「為什麼他們可以想到這些東西!」同為培正中學的黃仲翹(Aidan)分享了他的反思:「可能在學校讀書,你以為知道了很多知識,很厲害,但走出世界的時候會發現對這個世界有很多不懂 ……(所以要)多研究身邊事物,發現日常生活裏的問題。望向窗外或觀察身邊環境、人、植物、動物等,也可以發現每樣東西都有各自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許可透過科研的方法解決。」
需投入大量時間金錢
然而,當問及應否在香港的中學推廣iGEM時, 身為是次比賽核心成員之一的Gabrilelle表示有保留,因研究項目佔其課餘時間約七至八成,甚至更多。「讓更多人認識iGEM不會是壞事,但參與的同學必須有心理準備,參賽過程要投入大量的時間。」Elvina補充說。Timothy亦解說道,參加iGEM比賽需投放大量精力與時間閱讀文獻、蒐集資料和做實驗,當中最重要的考量「第一位是錢」,因為做實驗的儀器和材料皆價值不菲。●
中學推廣生物科技教育困難重重
在2019年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生物科技及醫藥被列為新興產業支柱,香港政府於2018/19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中,將生物科技列為創新科技領域的四大關鍵領域之一。隨着香港科技園的落成,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興建,以及多間醫療健康及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種種條件似乎有利香港生物科技的發展。不過,曾領導iGEM 籌務委員會、香港科技大學生命科學部兼化學及生物工程學系教授周敬流表示,科研實驗所需的成本較高,未必每名中學生物科教師皆具備相關實驗知識,礙於師資培訓缺乏及校內設施儀器不完善,要在港中學推行生物科技教育有不少困難。
資金緊絀 設施配套不足
周敬流表示,近年的iGEM比賽中,金、銀、銅獎只是安慰獎(每隊都會獲獎牌),香港的中學礙於資源不足,較難與其他國家比併。他亦表示從近年觀察發現,本港參與iGEM比賽的中學生,可付出於比賽的時間有限,亦由於缺乏經驗,實驗乃至撰寫報告需花費較長的時間。
荃灣公立何傳耀紀念中學生物科主任梁凱欣老師亦表示,在中學推廣生物科技教育有實行上的困難,如資金緊絀及設施配套不足,「要做生物科技的實驗,以及添置相關實驗儀器的價格不菲」,此外,梁凱欣老師亦提出,生物科技內容豐富,包括基因學、生態學、食物營養、人類學等,教師的確未必能精通每項範疇,亦要視乎學校的技術人員是否具備生物科技知識,以支援相關實驗,否則只是紙上談兵。
產業鏈斷裂妨礙科研
就推廣生物科技教育以培養科研人才一說,周敬流表示在香港推廣科研的確頗有成就,但產業鏈斷裂才是更關鍵的阻力。他解釋科研產業鏈主要由基礎科研及應用研究、產品開發和產品商業化所組成,然而香港現時大部分創科公司只重點發展產品商業化一環,前期研究與開發的工作機會不多,「當大學開設更多科研相關課程後,就業市場是否能夠全數吸納這群畢業生?這才是關鍵。」
(主要學習重點:全球新科技發展概略)
(本網發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公民學堂 第089期]